【疫後新常態】人力管理如化學研究 拼湊不同元素激發動力
由去年新冠疫情至今,上班族有壓力,包括害怕失業、工作量增加。但身為企業的管理層,壓力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要保持公司運作暢順、繼續做生意的同時,又要保護員工、同事的健康。
宏利香港首席人力資源總監盧凱欣坦言,壓力人人有,但紓緩方法各有不同。她慶幸喜愛自己的工作,又有好的團隊一起衝破難關。「放假時多做運動,如行山、做瑜伽等。」
【疫後新常態】人力資源部門敏捷應變 重視同理心化壓力為動力
【雙11】宅經濟帶動零售新模式 網舖平台設網上市集、直播吸客
問題天天多 有商有量齊心就事成
但問題天天多,總有想不通、解決不來的時候。「遇上這情況,我會深呼吸、再深呼吸,或者離開片刻去散步。」當然,在適當的時候,也要與同事、上司商量。「可能因而得到方法,又或學到更多知識。」
因此,她相信一個能有多文化共融的工作環境,更有助同事之間的成長及業務的發展。現時該公司有多個社群,如Global Women's Alliance鼓勵女性發展、Male Allies召集男員工透過交流,打破不平等及歧視、Association of Multicultural Professionals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提供增值的機會、ABILITIES致力為所有殘疾或非殘疾員工,營造包容的工作環境。她強調,心態很重要。「你看到的半杯水是只有一半,還是已有一半滿,同一杯水,有很大分別。」
劍橋回流 理科人對數字更敏感
盧凱欣在行內工作逾20年,然而她在大學時並非修讀人力資源管理,而是化學。
她是「理科人」,在劍橋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回港,就加入人力資源行列工作。雖然其間要再進修相關科目,但她感覺輕鬆自如,也不覺是學非所用。她形容人力資源的工作好比化學元素,做實驗時也是將不同元素拼湊,再看其反應找出方程式,重複多次後,才得出理想結果。員工和公司之間若找到合適的化學作用,員工就會願意為公司打拼。
以疫情期間為例,消息滿天飛,過去的培訓令她對數字更敏感、思考更重視邏輯分析,在處理危機時可能更有幫助。人力資源部的工作,表面上沒有大改變,但她指未來所需的人才,不但要懂得善用數碼工具,更要具備開放的思維,習慣敏捷地工作,更能面對逆境。她在挑選新同事時,都愛透過不同問題及情境分享,了解應徵者的想法、性格。
重新設計辦公室 打破溝通隔閡
如該公司分階段推出Working Better計劃,除了在指定日子,全體員工需在公司以方便溝通外,大部分同事(除了前綫員工)可自行安排在家工作的時間。人力資源部就要因應各地區及部門,推出合適的指引及政策。而宏利將重新設計其辦公室,亦需人力源部門獻策,設計重視打破溝通隔閡,引入更多公共空間,鼓勵員工互相合作、激發創意,預期於2022年第一季完成。
記者:梁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