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闆生意經@iM網欄】消費劵計劃過後 各行業有待「大變身」

名人薈萃 21:22 2021/10/13

分享:

分享:

 

熱帶氣旋獅子山「突襲」上周六(9日)清晨發出8號風球(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其風勢較弱,惹來批評失準。惟此8號風球信號足足「掛足」22小時,影響到當日的各行各業大部分都需要停工一天。

 

而在本周,又有另一熱帶氣旋「圓規」來襲。截至筆者執筆時(12日中午)看,即使最後會否發出8號風球也好,打風下雨的天氣亦會影響了不少市民的逛街意欲。適逢周四(14日)是重陽節公眾假期,連續多日打風下雨的話相信亦不利本地零售市道銷情。

 

消費劵補貼作用有限

 

新冠疫情打沉本港經濟好一段時間,旅遊、餐飲、服務性等行業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改變,當中受自由行旅客絕跡及疫情影響,旅遊業損失最為慘重,行業幾乎停擺超過一年多的時間。而早已步入寒冬的本地零售行業,則繼續停濟不前。因此,本地政府推出$5,000電子消費劵,希望可刺激各行各業(尤其是零售餐飲業)能夠起死回生。

 

回看本地政府派發第一輪電子消費劵,的確可帶動市場「丁財兩旺」的局面。再看派發第二輪的電子消費劵,即過去一至兩星期的市場消費氣氛,的確比派發第一輪電子消費劵的頭一至兩星期為遜色。未知是否不少市民利用八達通領取消費劵的關係,$5,000分三期發放,兩個月內利用八達通使用$2,000,變相是像幫補日常生活消費一樣,而不能滿足市民的額外的購物消費欲望。照道理,$2,000在2個月內作平日飲食、交通的支出,即是每日平均$30多元,以一個普通上班人士來說,可能連基本食飯支出亦不足夠。此$5,000只是作補貼日常生活而已,不少市民或不會以此作額外消費。

 

行業大變身 旨在吸引本地消費客

 

筆者以商家的角度看,未知是否天氣欠佳的關係,自10月1日派發第二期以來,商場內即使能聚集到人流,可是只是一個「旺丁不旺財」的局面。據了解,人流最旺的商店是手機或相關設備的店舖,可能是新一代Iphone推出的關係,不少市民利用消費劵去補貼買新電話。至於其他類型的店舖,人流看似比往日多,但連日來累積不到很大的消費力。即使筆者經營的店舖身處於核心消費旺區,詢問了周邊商家過去一至兩星期的經營情況,大家跟筆者所遇到的都是一樣,即使店內有不俗的人流,惟店舖營業額則比對上一次發放消費劵時遜色。

 

是次港府的電子消費劵計劃已近尾聲。本地市民接種疫苗的進度未如目標,通關時間表遲遲未落實,如是此的話,本地服務性或消費行業還可以捱多久呢?不再寄望外地旅客到港消費,各行各好只好靠賺本地人的錢。在新冠疫情已成為新常態的前提下,不少行業不得不「大變身」,吸引本地人消費,例如餐廳製造場景給市民呃like打卡;零售店引入外國進口的新到商品及精品,讓消費者購物時好像置身外地一樣;旅行社多做一些本地消費飲食團,又或是郵輪渡假、staycation酒店消費等等的宣傳。總言之,即使在「塘水滾塘魚」的情況下,各行各業為了經營下去一定要懂得「變身」,旨在捱多一日得一日。

 

作者_Anna(馮文慧)簡介

前IM記者,現投身金融行業。白天上班8小時,跟一般白領無異,工餘時間則經營網店,從事玩具精品代購生意。愛好旅遊,本身做代購是希望幫補旅費,沒想到誤打誤撞下賺上一桶金並當上小老闆,在寸金尺土的香港開設實體門店。

更多小老闆生意經@Anna的文章請按此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網上專欄的內容請按此
即睇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Anna(馮文慧)

欄名 : 小老闆生意經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