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診療室】DIY箍牙隨時甩牙
網購盛行,牙齒只是稍有不齊,上網可訂購DIY自助箍牙療程,看似很方便,但有警告,缺乏專業醫生診斷和監管的矯齒療程,可隱藏各種風險,箍牙期間更可能出現牙肉壞死、剝落等問題。事實上,箍牙需牙醫密切監察。隨着科技進步,牙醫現時可以遙距方式,密切監察患者的口腔情況,避免箍牙療程再三延長,盡快達到理想效果。
箍牙前後各有潛在風險
箍牙並非「話箍就箍」。箍牙前,不少患者有口腔問題,如牙菌膜、牙肉發炎,甚至牙周病等,若有蛀牙,必先進行修復的治療;若有牙周炎,牙槽骨可能本身的承托力不足,若施加不當力量,嚴重可致牙齒壞死或鬆脫,故牙醫事前的診斷不可或缺。
現時不少人選擇隱形牙箍,以為自行戴上箍便可,然而,箍牙期間牙箍與牙齒可能會不吻合,若缺乏監察,錯誤的牙箍力量可令牙齒歪斜,曾有文獻案例顯示,有患者整顆牙齒因而被推出骨外,無法補救。
不覆診溝通則延誤治療
令箍牙人士最苦惱的當然是「愈箍愈耐」。曾有患者因前排牙齒不齊,即使找牙醫矯齒,但受工作和孩子所困,多次延遲覆診,療程拖長了2個多月。其實患者的依從性(Compliance)很重要,不少患者剛覆診後便咬甩配件或咬爛牙箍,卻等待下次覆診才處理,白白浪費了2個月,亦可能令矯齒偏離原定計劃,要多花時間令牙齒重回正軌。
科技進步,牙醫與患者的溝通橋樑有所增加。以往患者可用通訊軟件溝通,患者可拍下口腔情況傳給牙醫;現時,更可藉AI程式監測患者的口腔情況,例如隱形牙箍患者約10至20日要自行換一次箍,換前程式會自動提醒患者拍照,並以AI分析問題,讓醫生判斷需否提早覆診或延長戴箍時間等。
AI助醫生更快診斷問題
AI程式最有效糾正牙箍不貼合的問題,臨床上,當1個箍有1%偏差,10個箍便會偏差10%,牙醫透過AI程式緊密監察,可減少日後重新改做牙箍,避免拖長治療時間。而AI在拍攝工具輔助下,準繩度高,減少拍攝模糊的問題,節省處理時間。
但科技亦需要配合親身診斷,患者不應因新科技出現而減少親身覆診,部分問題如牙齒異常鬆動等,需靠醫生觸診或需進行X光掃描檢查深層次問題,AI技術亦有其限制,未必能及早察覺所有問題。而各種監察矯齒方法,各有不同成效,患者應按個人情況、需要和承擔能力等,與醫生商討最合適方案。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創富頻道 -- 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http://onelink.to/8svabv
# 國際視野 精明理財 盡在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
#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全新網上專欄的內容請【https://bit.ly/2zJY7DJ】
#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撰文 : 鍾照永醫生 牙科醫生
欄名 : 都市診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