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延遲】大企自購貨櫃 獨立租船望解困
據數據資訊提供商標普全球普氏(S&P Global Platts)的資料顯示,將1個40英尺長的貨櫃從亞洲運往歐洲,其成本為1.75萬美元(約13.26萬港元),是1年前的10倍或以上。一些船運公司現在甚至要收取保險費,以保證在指定時間內交貨。
現時全球出現一個「怪現象」,有碼頭埋滿貨櫃,有碼頭則一櫃難求。物流問題影響品牌的供應鏈,企業只能眼白白錯失賺錢良機?據《BBC》報道,一些大企開始考慮甚至落實,購買貨櫃及包船,以應對貨品或原材料短缺的挑戰,包括美國巨頭Walmart和The Home Depot,以及瑞典的宜家。
【創業兵團】22歲靚女Gap Year創威靈頓月餅應節 無薪實習備戰 立志當廚師開店
【物流需求】貨運物流需求強勁 FedEx明年起上調美國運費
經濟學家:企業需思考新商業模式
全球在搶貨櫃運貨,航運公司如Maersk (馬士基)看似「唔憂做」,但其發言人Concepción Boo Arias 表示,相對於疫情之前,該公司確實部署了更多船和貨櫃,但仍然避不開延誤,錯過了多次航次和運力。她解釋指,在一個港口多停留幾天,可能會使該貨櫃船的總行程增加兩星期。
長遠而言,經濟學家Marc Levinson建議,企業應重新考慮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程度,航運危機確實凸顯了企業依賴從世界各地進口不同原材料,加工後再銷往不同市場的商業模式的風險。亦建議消費者需重新思考自己的購物習慣,是否要不斷購物,如何能減少浪費。
責任編輯:梁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