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牆醫院@iM網欄】用心聆聽 改變生命
時間久了,很多長期病患者常常以為身體狀況並不會改善,又或者早已變得悲觀,甚至抱着放棄的態度。家居復康的治療師差不多每天皆需要探訪新轉介的病人,在初次接觸病人及其家人後,有時感到他們在病患中或照顧家人上十分疲累乏力。因此,作為治療師,期望透過分享一些經驗和方法,可以令病人慢慢改變心態,變得積極一點。
了解需要,投其所好
除了預先在電子病歷系統檢視病人的狀況,其他重要資訊幾乎都是來自初次探訪時即場的檢查和評估。很多時遇上病人和家人後,才知道他們的真實需要,以及生活上的困難。初次見面,治療師會先解釋清楚來意,評估時也會讓病人或家屬表達他們的想法,使治療和訓練方向都貼近當事人的想法。患上中風的顏先生於首次家居訓練時表現得不太積極,其後向太太了解因由,原來顏先生希望有更高程度的訓練,在評估過能力後治療師決定接納顏先生的意見,陪他到戶外作步行訓練,最後他更學會了獨立使用扶手電梯,可以到附近的茶樓茗茶。
清楚解釋,簡單具體
當進行運動訓練時,患者要控制某特定關節的活動,或做某些未曾做過的動作,對長者來說可能比較難掌握,所以在給予指示時,會偏向簡單直接而具體。曾有家人表示,很難讓病人跟從自己的提示去做運動,經了解後發現原來是因為他們的指令太模糊和籠統。例如:他們提示病人「郁下腳啦!」,病人不為所動,但只要改說「提起大腿,伸直膝頭」等一些直接而具體的解說便容易讓病人理解,更可增加其投入訓練的意欲。
制訂目標,報告進展
有清晰可行可量化的目標,可使訓練更有效益,也可讓病人因看得到結果而心存希望。訂立目標時,若先跟病人及家人商議,可減少大家對訓練目標的落差,更可修正一些錯誤期望。李婆婆的家人很愛錫她,很怕她再次跌倒,所以多次表示不要練習走路,怕生意外,但婆婆的能力是可以應付行走幾步離開房間。於是,治療師便在中間着墨,訓練時按婆婆狀態調節難度,以保證安全,同時讓家人知道婆婆的能力,放心嘗試。我們樂意讓家人拍照甚至錄影訓練片段,因為這是個展示病人訓練進度的好方法,又能讓病人實實在在的看到自己的進步,不單令病人增加信心,也令家人更安心。
正面鼓勵,實話實說
每人都喜歡被讚許、被認同,病人也不例外。訓練期間,如見到任何進步的地方,必定會把握機會大力稱讚,讓病人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果的。家人每天面對患者,未必可留意到細微的進展,若果治療師能客觀地指出進步在哪,有何意義,可使病人了解更多自己身體的情況,也會因受讚賞而更積極做訓練。鄧婆婆在骨折後經常說自己不能站立,但她的手術部位癒合進展良好,只欠運動強化肌肉。在持續鼓勵下,鄧婆婆終於願意嘗試撐着助行架站起來。每次站起時,治療師均大聲讚賞,並說明站立對活動能力的意義。婆婆雖仍對站立沒有很大的信心,但已較積極參與運動訓練。
建立習慣,自行運作
外展復康事工的宗旨是協助病人復康,增強家人照顧的能力及信心,所以服務在達到目標後便會完結。在訓練期間,我們希望可以幫助病人建立自行訓練的習慣,好讓他們在服務結束後仍然積極運動。家人的鼓勵和參與是在過程中必不可少。治療師的角色是橫向的陪行者,賦權更多予病人及其家人,重拾照顧自己、自行訓練的信心。
有病在身必定不容易過,但積極跟消極的態度對訓練成效及家人的感受卻有着天淵之別。鼓勵病患者可以和治療師或家人合作,多點溝通,在治療康復的路上慢慢建立自信,積極主動,繼而改善身體情況。
那打素外展復康事工主要為居住偏遠及較適合在家中接受治療的病者提供到訪復康和護理服務,以及為社區照顧服務券持有者提供家居為本服務,協助他們居家安老。此外,那打素外展復康事工過去曾與許多不同的非政府機構合作,為其會員提供復康訓練課程,復康教育講座,個人復康諮詢或家訪等。
作者_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簡介:
為實現「無牆醫院」精神,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主動走出醫院,進入社區為大家提供最專業、最準確的健康護理及復康資訊。
更多無牆醫院的文章請按此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網上專欄的內容請按此。
即睇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撰文 :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
欄名 : 無牆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