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3D腫瘤類器官培育技術 助患者篩選藥物

科技 16:00 2021/06/28

分享:

分享:

Invitrocue跨國創科生物醫學公司研發3D腫瘤類器官體外培育技術,並在本地7間私營醫院中提供癌症藥敏檢測服務。

癌症患者不但要遭受病痛折磨,更要承擔昂貴的治療費用,但隨着醫療科技不斷發展,協助癌症治療相關服務變得更先進有效。有生物醫學企業研發一項新技術,透過提供個人化體外癌症藥敏檢測,為患者篩選出更有效藥物,幫助減低治療費用。

<<【醫療科技】本地初創Neurum推AI助手 管理員工身心健康   

<<【醫療科技】香港科技園獲注資3.5億 聚焦生物科技初創

毋須親身試藥 現逾50人使用

Invitrocue為跨國創科生物醫學企業,於內地、香港、新加坡、澳洲及德國等地均設有實驗室。Invitrocue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慧儀(Emily)指出,3D腫瘤類器官體外培育技術,由新加坡及德國科研團隊共同研發,可應用於腫瘤學、炎症、自身免疫及傳染性疾病。自去年中開始,公司已將Onco-PDOTM癌症藥敏檢測服務引入香港。「現時本地已有逾50位癌症病人使用,包括乳癌、肺癌、大腸癌等患者。」

<<【綫上教學】輔助治療可應用?園藝治療師疫下生意減 義務設計覓出路

癌症嚴重可引致死亡,因此不可忽視,並需及早進行治療,但有不少病人需要經歷不斷試藥的過程,才能找出最合適的藥物及治療方案。Invitrocue香港有限公司研究員黃琳(Linda)認為,不同患者存有個體差異,腫瘤亦有異質性,而現行的劃一藥物治療策略具有一定局限性。

因此,該團隊所研發的Onco-PDO癌症藥敏檢測,可模擬患者癌細胞對不同的化療藥物及標靶藥的藥物反應,預測腫瘤抗藥性,從而幫助篩選有效及排除無效或低療的藥物,患者也毋須親身試藥,避免不必要藥物治療及副作用。

Linda續稱,Onco-PDO為表型主導(Phenotypic)的體外癌症藥敏檢測,首先收集患者腫瘤樣本並分離出腫瘤細胞,然後在實驗室內培養腫瘤類器官,進行藥物檢測及分析後,約2至3個星期後便可得出檢測結果報告。

該檢測服務將收集患者的腫瘤樣本,透過分離腫瘤細胞,然後在實驗室培養腫瘤類器官,再進行藥物檢測及結果分析。(李寶如攝)

檢測費3.5萬 與公院商引入

Emily表示,目前檢測費用為3.5萬港元,每個測試會提供8種藥物,未來團隊會測試更多款不同藥物,計劃將數量增加50至60款。除了本地以外,她認為大灣區是一個具龐大潛力的市場,公司也有意計劃擴展,同時會考慮開拓菲律賓、台灣、泰國及日本等地業務。至於樣本運送方面,Linda稱,「腫瘤標本的運輸時間,需在溫控情況下控制在24小時以內,最長達到48小時。」她指出,在鄰近國家的運送安排上可行,但公司會更傾向在當地設立實驗室。

Linda透露,本地團隊成員約有10人,未來會繼續增聘員工,包括醫藥科學、生物科技及市場銷售等方面人手。據悉,該企在養和醫院、聖保祿醫院、浸會醫院、仁安醫院等7間私家醫院提供服務。「目前也正在接觸政府醫院,初步反應正面。」Linda又提及,為了讓更多患者使用服務,就長遠發展而言,其檢測費用將會有下調空間。

記者:李寶如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