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銷策略】了解貨運保險 準確制定電子商務策略

科技 08:30 2021/06/11

分享:

分享:

零售業電子商務近年發展蓬勃,為香港中小企帶來龐大商機。即使本港電子商務營業額因疫情而調低預測,但估計2020年營業額仍達64億美元,並於2024年躍升至接近100億美元。

然而,不少中小企卻發現要交付客戶所訂產品,除了從A點運往B點,其實還有不少選擇。若說2020年教曉了我們甚麼,那就是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覺,為突如其來的情況作好準備。

【香港零售】港4月零售業網上銷售價值增27.2%升幅遜3月 網銷優勢不再? 

【疫市營商】食品製造商疫下吸金力強 去年生意額逆市增4成

    
必先了解風險
除了解市場、顧客和產品,企業要在電子商務領域取得勝算,必須作好準備,以便在事情不如預期時妥善應對。電商託運人在物流方面有很多事情要考慮,而且往往依賴多間貨運商及多種運輸方式。他們交付產品時,需要應付跨境運送、多國語言和貨幣,及大量的法律和法規等問題。

中小企尤其是初創公司,在獲取資源方面或許難以媲美大企業,所以它們必須做好風險管理。 UPS旗下的金融和保險服務機構UPS Capital早前發表了一份白皮書,每年有多達92%託運人曾遇到貨件遺失、損毀或延誤等情況。上述事故影響每年貨運量的10% 至15%,

公司收貨人和客戶體驗有重大影響
託運人最常誤解就是貨運商責任保險(Carrier Liability)。這種保險就是貨運商於貨件遺失或損毀時須承擔的標準賠償責任,通常賠償一個特定金額,例如小型包裹賠償金額就是100美元,拼箱裝運(Less-than-truckload, LTL)的賠償則每磅25美元。保障範圍不包括託運貨件的發票價值,以及在貨運商控制範圍以外的事件,包括戰亂或天災。

超額責任保險(Excess Liability)是指託運人為貨件購買高於標準責任保險的額外保障,最高可達貨件的實際價值。託運人會在貨件遺失或損壞時獲得賠償。

白皮書亦指出,九成託運人均依賴以上兩種保險以減輕供應鏈風險和保障貨物。然而,不少託運人卻不能準確識別上述兩類保險的承保範圍,接近四成託運人認為兩者並無分別。而知道上述兩類保險有別於貨物運輸保險(cargo Insurance)的六成人當中,只有少數人可以準確識別各自的保障範圍。 

【機械人】網購崛起 日企將配合智能機械人送貨上門

【創業兵團】食材採購員斥百萬創業 助餐廳入貨數碼化

貨運商責任保險不等同貨物運輸保險
貨運商責任保險條款可以錯綜複雜,有關條款是根據合約條文及大量監管法規來制定,適用於不同貨運及國際間的貨運,不保事項包括天災、戰亂、託運人過失(如包裝不當)、產品缺陷及政府當局以實際或明顯的權力干涉等。當中不少可另作解釋以決定實際賠償責任。

不少託運人誤會貨運商責任保險等同貨物運輸保險,以為兩者都會為貨件遺失或損毀作出賠償。某程度上這說法正確,但其實兩者的詳細保障範圍差別很大。

最讓人意外的是託運人往往超額責任保險缺乏認識。由於半數以上託運人不能正確識別當中保障元素,所以即使大部分託運人知道兩者存在差異,卻有多達八成人選擇超額責任保險而非貨物運輸保險,可能是因為錯誤解讀保障的運作方式。

相反,貨物運輸保險為託運人就多式聯運和多貨運商運送貨件提供度身訂做的保障,賠償額可以高達貨件的全額發票價值。不少貨物運輸保單取消了監管貨運商責任的條款和法規實行的一些限制。因此貨件越貴重,託運人越會購買貨物運輸保險,而不是貨運商及超額責任保險。

5個最佳做法
隨著電子商務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小企尤其初創公司若要取得成功,不僅要有創業意念,亦要有產品和市場知識。將商品從倉庫運送至客戶手中而無損毀、遺失或延誤,正是每間電商必須掌握的關鍵。  

電商如要有效管理風險,應該考慮下列5點:

  • 託運及供應鏈管理需要深思熟慮的策略
  • 風險緩解需要豐富經驗和專門知識,是專業人士的全職工作,而非公司管理層額外職責
  • 付運後才發現貨件損毀,或由貨運商控制範圍以外的原因導致,一份真正全險貨運保單應在不論錯失誰屬的情況下也會作出賠償
  • 有需要時聽取專家意見以了解風險緩解選項,清楚每個選項條款、詳情及承保範圍問清楚貨運商是否提供配套服務方案 

妥善管理貨件延誤、損毀及遺失是零售電商當前重要的一環。零售電商需明白風險緩解能夠發揮的作用,不僅關乎金錢損失,亦關乎公司聲譽、客戶體驗及品牌忠誠度。能否緩解風險正是電商成敗的關鍵。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James Wat UPS Capital董事總經理

欄名 : Smart World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