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廢水】食安、環境等爭議點逐一拆解

環球社會熱點 10:09 2021/04/14

分享:

分享:

日本政府周二(13日)決定,兩年後開始將福島核災的核廢水倒入大海,紓緩核廢水的存放量。今次決定惹來各界批評,當中讓人質疑的是對環境的影響、人類攝取後產生的影響及排放手法等。

【日本核廢水】稀釋至世衛飲用水標準 分30年倒落海 【下一頁】

【日本核廢水】倒落海引多方回應 美國表態力撐 【下一頁】

如何過濾核廢水?

一款名為Alps的過濾及抽水系統會每日抽取數以噸計核廢水,然後過濾大部分的放射性成分,確保水分包含的放射性物質含量,能夠符合國際飲用水標準。然而,系統仍然無法去除所有雜質,包括放射性物質「氚」(tri),但專家指只有攝取大量氚才會對人體造成危險。

排放方式?

日本政府計劃把核廢水排放至大海,表明計劃得到國際原子量機構的支持。排放核廢水最快會在兩年後開始,然後再用數十年時間完成整個排放過程。日本政府表示,會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監察下,嚴格把關核廢水稀釋程序,確保比日本本土標準及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準更高。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Rafael Grossi)指出,排放核廢水進大海並非新事。

造成環境污染?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指放射性物質,如碳-14仍然殘存核廢水中,容易污染食物鏈。而長年積存過量的放射性物質將會損害DNA,希望日本可以繼續存放,直至研發更佳過濾技術。而日本外長回應聯合國報告時提出,即使每年排放核廢水,只會令日本增加不超過1000分之一的輻射危險。

對福島漁業的影響?

福島漁業希望不要排放核廢水,以破壞多年來努力重新建立的商譽。漁業代表指交易伙伴已經警告,一旦核廢水開始排放,將停止進口來自福島的海產,不少顧客亦表明不會購買。日本對食物在放射性反應的要求是,每公斤不可超過100貝克(becquerels,衡量放射性活躍度國際單位),比歐洲及美國標準更高。而福島出產的食物要求更高,每公斤不可超過50貝克。

專家的觀點

日本大分大學(Oita University)輻射風險評估專家甲斐倫明(Michiaki Kai)表示,控制稀釋及排放量至關重要,但他指科學家間有共識,認為妥善稀釋的核廢水對健康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始終不會是不影響。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放射學專家湯馬斯(Geraldine Thomas)表示,氚對健康不構成威脅,而且有太平洋幫忙稀釋,更加不用擔心,更指碳-14亦不會對人體形成健康風險。至於福島海鮮,湯馬斯稱會毫不考慮地進食。

責任編輯:吳漢培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