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研】初創「出走」大灣區覓投資者 學者倡推更多「資金過河」

科技 15:00 2021/03/13

分享:

分享:

有本地科研團隊及初創從中國科創圈獲取資金援助,幫助科研成果落地,解決痛點。

本港創科研究在疫下未見停步,惟港府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被批評在支援創科界的力度不足,例如創投基金方面的投資額不多,以及發展創科基建的步伐緩慢等。

與此同時,本港科研團隊及初創等又可以甚麼方法,幫助科研產品成果實踐及商品化,促進本港科研發展?

有業界人士及學者指出,本港科研團隊均未有受疫情影響科研進度,他們分別從中國科創圈子的大灣區城市,尋找天使投資者脈絡、科研人才;以及隨着近年內地科研資金項目「過河」日增的趨勢,增加獲得資助機會,幫助解決科研痛點。

擴投資者脈絡 發掘新市場

初創「中大編碼」行政總裁吳國聲表示,其專門提供藉網絡編碼技術整合的雲服務及5G應用方案,惟預算案未見有針對創科業界的中小企,推出新支援措施,所以更需「走出去」,與其他內地城市如深圳、佛山等的科創圈子合作,拓展投資者脈絡。同時應不斷發掘新市場,拓展商業模式,如之後將夥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學,在河套區建立區塊鍵聯合實驗室,發展區塊鍵技術。

吳國聲指出:

本港創投市場僅為深圳的十分之一,而且本港的創投基金都屬於Start up階段,對創科公司的業務支持度十分有限。

所以團隊聚焦其他創投市場活躍程度較高的地方如廣東省,尋找更具規模的策略投資者。

他舉例,團隊中有來自中大及深圳大學的科研人才網絡,早前透過其科創圈子,取得佛山市政府及中國科學院的2,000萬元人民幣補助經費,進駐大灣區提供「雲管端」架構,幫助融入5G等高科技領域,將團隊產品成果落地發展。

初創「中大編碼」行政總裁吳國聲(右二)又表示,業務在疫情下無太大影響,早前亦有獲得港府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的鼓勵及早使用5G技術資助計劃50萬元的補助,以及藉著香港科技園的LEAP計劃援助獲得400萬元補助,幫助發展項目。

【創業兵團】初創RicePass推午餐飯盒訂閱制 日均40元展示App可免排隊取餐

【智慧城市】雷達應用層面廣 港初創研技術護老、統計人流

香港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何宏禧分享,團隊負責的科研項目涵蓋5G、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範疇,早年透過在深圳設立的研究院向內地機構申請資金,惟資金不能「過河」帶來許多限制與不便。(張寶燕攝)

此外,據香港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何宏禧分享,團隊負責的科研項目涵蓋5G、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範疇,惟過往進行專項項目時,曾經向內地機構申請資助,不能「過河」非常不便。

何指出,本港的大學一般會透過在深圳設立的研究院向內地機構申請資金,其團隊早年以同樣方式取得中國科學技術部管理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資助,卻因為資金不能過河,結果只能以人民幣於內地支付各項費用,包括研究人員勞務費、差旅費、設備費等。

他坦言:

資金不能「過河」帶來許多限制與不便,更間接影響研究帶來的效益,所以令不少學者對申請卻步。

招攬人才 助研發建築機械人

直至2019年3月,NSFC首次試行港澳區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讓本港大學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申請,資金也能在本港使用,靈活度大大提高;此後也有更多廣東省政府及深圳市政府的項目跟隨,如團隊去年還取得一項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的重大專項項目資助,讓其招攬更多科研人才,新招聘3位博士生(PhD),協助研發建築機械人。

  •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月公布預算案時提到,國家科學技術部、廣東省政府及深圳市政府,過去兩年已批出超過3.4億元人民幣(約4億港元),讓本港的大學和研發機構進行研發或建立實驗室。
  • 何宏禧認為,有關措施可解決本港學者在進行研究時,遇到資金不足及發展限制等痛點,對他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何認為,未來深港創科應推出更多「資金過河」的措施,促進內地和香港優勢互補,並為本地學者提供更多研究資助局(RGC)及創新科技署(ITC)以外的科研資金平台。

【醫療科技】本地初創Neurum推AI助手 管理員工身心健康

記者:張寶燕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