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公關人生@iM網欄】上市新趨勢顛覆傳統IPO 認清SPAC特性
最近市場新股圈錢熱潮必定是透過「特殊項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 上市,去年美國以SPAC形式上市個案就非常火熱,相比2019年增幅逾4倍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接受訪問時指正探討允許SPAC在港上市,政府已要求港交所及監管機構研究,而新加坡、英國亦已透露相關融資渠道已準備就緒。
SPAC的圈資方法「新穎」,不用像傳統IPO先要有業務才可以集資,而是先集資後收購有前景的項目,非常好玩。近期相關話題在香港財經媒體曝光率激增,可能是由於李嘉誠、鄭志剛等本地富豪都有意加入戰線,李澤楷更打算「加碼」成立第三間SPAC,市場人士磨拳擦掌。
SPAC上市融資方式其實早在90年代已在加拿大出現,並同期在美國證券市場引入。SPAC吸引之處在於不是買殼上市,而是先「造殼」,透過IPO集資再去併購目標公司。而且傳統IPO一般需要籌備一年以上,上市前又需要四處進行路演去推銷公司業務及投資價值;而SPAC通常由知名投資者、對沖基金及互惠基金等創立,投資者其實等於是投資創始人,感覺像管理團隊開出支票,最重要是講個「信」字,因此SPAC也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Blank-Check Company),某程度上相當於投資一間未上市的私募基金。而SPAC其中一個特色,是假若公司在24個月內仍然找不到併購項目,投資者可以取回本金離場。
以往籌備上市個案中,對於公司、保薦人、律師及公關等團隊而言從來都是曠日持久,由前期融資、物色投資者、Pre-IPO、遞交A1申請、聆訊、招股、上市,整個過程總會出現變數、驚喜,或驚嚇!一日未到上市日敲鑼、股票正式買賣,成功上市與否仍唯恐有變,處理上市事宜的管理層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而SPAC既可以節省繁瑣的IPO程序,也毋需支付巨額路演費用及承銷費用,好處甚多,傳統IPO市場極有可能受到衝擊。
作者_周子龍簡介:
前傳媒人,做財經公關多年,雖人窮但志不短,所以身兼多職:大學講師、公關公司老闆、金融中介合伙人、上市公司顧問、資產管理公司董事;對於「做人冇公關」表示痛心疾首,談天說地傾生意講金融,撥亂反正與善人游,做好公關無畏無懼。
更多方圓公關人生@周子龍的文章請按此。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網上專欄的內容請按此。
即睇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撰文 : 周子龍
欄名 : 方圓公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