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轉運大法@IM網欄】2021大勢將至 品牌運營三件事
有人覺得2020不堪回首,也有人覺得無法面對2021,為了幫大家脫敏,容我整合幾個從Branding出發的社交運營趨勢,來個承上啟下。
疫情成為一切話題的前綴,甚至變得有點老生常談,但新常態背後,自然有著數不盡的非「常」。例如過往品牌要處理客戶關係,自有平台、聯絡媒介以及專業訓練十分重要。完整配套流程雖然更全面及實在,但門檻也相應更高。當疫情讓大家意識到彈性與靈活運作的重要性,客戶服務與支援便有了更多推力演變。
首先,將與客戶對接的人員全面移師線上持續在發生,然後致力將服務實時化、隨時化便是大潮。一板一眼的資訊很多時候能由Chatbots代勞,24小時on call的Live chats也不應再是奢求。更甚者,客戶、產品與品牌運營的邊界也會越來越模糊,因為這離不開社交平台上的Word of Mouth。客戶之間的問題可以在社交平台不斷滾動成大雪球,故利用好社交平台處理CS,不只是回覆查詢,而是檢視客戶反饋的一面鏡。
如果你認為講社交運營已經cliche而不屑一顧,其實是非常不智。正正因為越來越普及,用戶需求及接觸點只會越來越細化。選擇五花八門,更要讓錢花在刀刃上。以Instagram和Facebook為例,兩者在Organic Reach及付費帖的功能上逐漸邁向兩極。想靠KOL軟推銷或者直接落Ad,無可避免要在兩大平台上二擇其一,否則真是等如拳拳打在棉花上。對品牌而言,讓社交策略比用戶快一步適應對口的平台,便能早著先機,迎來黏著度更高的受眾。
不過,整天說道將受眾客戶引來引去,總顯得有些輕蔑。但今時今日,Branding的要義就是懂得放下自己作為品牌或者大企業的身段。當然不是說Channel或者LV要大平賣做cheap自己,而是把控合理的距離感,不讓大眾只在購買行為發生時才認識品牌。親民貼地不一定要矮化自身,例如疫情之初,很多學生要遙距上課,有企業就制訂方案為他們提供軟硬件支援。體現社會責任,其實同時展現了科技巨企的執行及支援能力。當然,要將之放長線釣大魚無可厚非,但有利益考量很多時候並非大眾關注點。因為做show與滿足CSR(企業社會責任)的確一線之差。但真的投放心力,有誠意的付出,明眼人不會看不出。有善意與商業行為非本質相沖,至少好過某些單位滿口與你同行,實際又乜都不行。
2021,即使感覺這世界所有定律規則都不再合理,但至少邁出腳步仍是前進;新的一年,我們繼續摸著石頭過河。#香港人加油
作者_小編Miuson Chi (紀汶俊)簡介:
全職關公兼職舞台劇監製,深明關刀再鋒利也有生銹的一日,近年潛修社交呃 Like 之術,以完全掌握「媽劇停」大法為目標,攞正牌玩 IG,誓要宏揚 #吸晴之奧義!
IG: always_mute
更多社交轉運大法@小編Miuson的文章請按此。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網上專欄的內容請按此。
即睇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欄名 : 社交轉運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