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小知識】傳統智慧 一月效應準唔準?

股樓投資 05:55 2020/12/25

分享:

分享:

臨近年尾,相信不少投資者已經提早收爐,為明年投資機遇進行部署。跟「聖誕鐘,買滙豐」一樣,市場流傳不少所謂傳統智慧,用以分析大市,以每年1月份市況表現,分析全年股市走勢的一月效應,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一月效應(January Effect)故名思議,即是指1月份股市上升的話,全年股市很大機會向上,反之亦然。由於傳統上,1月是基金經理重新開倉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會反映資金流向,故該月股市走勢,被認為有其參考價值。

統計學上看,最初出現「1月效應」的是美國股市。當中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每年1月股市表現,均可預測每年市況走勢,所以1月效應又稱為「1月寒暑表」(January Barometer)。即是1月股市升,全年股市都會升;1月股市跌,全年股市皆跌。

另一種說法是,每逢1月股市總是升多跌少。原因是美國有「資本增值稅」的稅務效應、配合粉飾廚窗、年終花紅效應等因素。大部分投資者為了降低所繳交的稅款,均會在年底前沽出錄得虧損的股票,抵消其他股票所獲的利潤,以便資本虧損扣稅,達到少繳稅收的目的,並在翌年1月重整投資組合,再度投入資金入市。因此形成了12月的市況偏淡,而1月市況造好的現象。

以此說法套用在近年港股,也尚算準確。2018年1月,大市升至33484點的歷史高位,全月累計升2900點,有接近10%的升幅,但到年底收市值25845點,全年跌近14%;到2019年,1月份升超過7%,到年底保住相若升幅,1月效應終於靈驗。

到今年1月,大市雖然曾升至29174點的全年高位,但最後因疫情急轉直下,全月跌超過7%。現時年內只餘下3.5個交易日,要重返去年底逾28000點水平難度甚高,故1月效應相信會再次應驗。

但1月效應始終只是其中一個指標,投資者也要結合其他數據分析大市,效果或會更佳。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創富頻道 -- 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 國際視野 精明理財 盡在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

#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全新網上專欄的內容請【https://bit.ly/2zJY7DJ】

#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記者:葉志偉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