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何去何從】獨立出版社「創造館」主動出擊 網上書展自救

商業 12:59 2020/10/20

分享:

分享:

獨立出版社「創造館」創辦人余兒表示,7月香港書展突被叫停,啟發他化被動為主動,開闢零售店及網上書展等新銷售渠道。

香港書展向來是出版業界的年度盛事,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書展順延至12月,惟能否如期舉行仍屬未知之數。業界備受打擊,紛紛轉陣推網上書展自救。

人人說紙本不值錢,他偏偏迎難而上,只為圓一場小說夢。原是漫畫編劇的余兒,於2013年開設獨立出版社「創造館」,由發掘網絡作家、出售小說IP(Intellectual Property)作電影改編,以至近期參與網上書展,經歷不少跌跌碰碰,發覺主動出擊是唯一出路。

【創業兵團】疫情催化營銷改革 KOL平台捕捉直播帶貨商機

【創業兵團】港產雞尾酒品牌Píng 本土味道作招徠

多次碰釘 網絡小說競爭激烈

余兒擔任漫畫編劇多年,一直僅為他人「度古仔」,後來開始自己寫小說,並於2013年一擲10多萬元儲蓄在家創業,一手包辦創造館大小事。最辛苦是首兩年,他苦笑:「連自己份糧都出不到,要兼職幫補。」

當時網絡小說興起,他發掘了不少網絡作家,包括為史兄出版小說《婚姻這種邪教》,大賣加印至第4版。

但網絡小說銷情不穩定,香港人有種一窩蜂心態,當下潮流追捧甚麼就去買,變相紅書不紅作者。

早期做網絡小說時,曾為作家史兄出版小說《婚姻這種邪教》,讀者反應熱烈,一度加印至第4版。(創造館fb圖片)

試過多次碰釘,包括臨簽約作者才告知已被大公司「撬走」後,他便反其道而行,自己先構思故事題材,再邀作者及插畫師創作。「例如推出《推理七公主》時,覺得這個書名應該吸引人,就圍繞7個角色想了個故事;眼見魔法、吸血鬼等題材大熱,又推出《我的吸血鬼同學》。」

這法子確實奏效。改編童話故事的《童話夢工場》系列圖書,至今賣出超過40萬冊,每期新書銷量均過萬。他笑指,熱門故事往往離不開推理、魔幻及校園,加上自己做漫畫出身,除故事內容有趣外,亦要求插圖精美吸引眼球。

2015年終於租下辦公室,目前連同當編輯的太太,公司共有4名員工;最熱銷的仍是兒童圖文書,使去年營業額穩企7位數字。不過,文字到底值何價?他歎道:

大部分香港作家都是兼職,靠出書難以搵食。

一本書售88元,賣出1,000本已很好成績,扣除印刷等成本,作者收入只有萬多元。為讓創作人更容易維生,他自2016年開始出售小說IP,包括將筆下《今晚打喪屍》、《九龍城寨》等小說改編成電影。

「行了兩年,發現根本行不通。」他表示,幾千萬元的本地電影製作,需要與內地合拍才有足夠資本。「但審批很嚴格,例如洽談改編《陰目偵信》時,原本男主角有陰陽眼,電影公司卻要求將『鬼』改成『妖』,這是兩回事啊。」路不轉人轉,他又推出Figure公仔、匙扣、手帕等周邊產品,成為吸客殺手鐧;每逢新書推出,亦推薦予台灣發行商,冀打入不同市場。

    點擊圖片放大
    +6
    +5

售IP行不通 直銷網購皆重要

書展原定7月15日開幕,適逢疫情爆發第三波,書商關注組曾要求押後或停辦。惟貿發局延至13日才突然煞停活動,他批評當局安排失當,「當日早上還容許出版社進場布置,為何不及早宣布延期?」即使政府資助業界參與12月重辦的書展,書商仍難以彌補損失。「資助不會經書商手,而是直接給予貿發局。若書商12月不參展,下屆將被視作新人,不利攤檔抽籤及租賃;但參展分分鐘再蝕一筆,做法猶如強迫上馬。」

最大打擊是現金流。「以往出版社都靠書展收入找印刷數,不想坐以待斃,就只能辦網上書展。」除自家官網外,他亦參與了港視HKTVmall、Pinkoi網上書展,至今寄出約4,000本書,收入是過往書展的3成。

創造館上月搬新址,劃出一角設零售店,讓讀者能上門買書。「疫下發現必須化被動為主動,直銷及網購同樣重要。」一路磕磕絆絆,但在余兒眼中,紙本永遠無法被取代。

做書很難絕對理性,否則很多事情不可能發生。

記者:姚慧儀

拍攝:湯炳強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