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中小企】亞洲中小企疫後機遇 留在家園發展5大好處
長期以來,亞洲地區一直追求卓越的網絡建設,以應對貿易、投資及創新等領域的迅速發展,在促進區域一體化領域上擔當著世界領導地位。
正是這些持久的「亞洲內部」關係,使該地區的企業,特別是小型企業,在今年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所帶來的挑戰和轉變時盡顯優勢。
【在家工作】6成受訪港人冀多在家工作 增幅為全球之冠
【新冠肺炎】在家抗疫即食麵銷售大增 日清4至6月銷售增14%
面對全球前景不明朗,企業若留在熟悉的地區尋找增長機會,必定有一定的優勢,以下為5個緣由:
1.亞洲區內貿易 可望繼續保持高適應力
目前,區內貿易佔亞洲貿易的一半以上。值得注意的時,亞洲區內貿易的價值一直高於其他區域,亞洲內部出口佔區域出口的60%,僅次於歐盟內部出口佔比68%。現在,隨著企業因應疫情而調整商業策略,亞洲區內貿易對這些企業無疑更具吸引力。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造成打擊,然而,中國和東盟成員國的經濟增長預期到2021年會出現反彈,因此它們在亞洲內部貿易市場上仍然保持領先地位,尤其是當中國市場恢復對商品的需求。事實上,中國和東盟製造業不單為亞洲企業,還為美國和歐洲企業提供具吸引力的和成本效益的選擇。
2.中國和印度今年將繼續增長
面對全球經濟放緩,亞洲新興經濟體被預測成為2020年唯一錄得正增長的區域。在較大的經濟體中,中國今年預計錄得只有1.2%的增長,印度則為1.9%,雖然兩國的增長率均遠低於近年來的水平,但仍遠高於其他全球主要經濟體。
儘管區內經濟增長急劇放緩,亞洲內部市場仍具有支持復甦的潛力。例如,越南仍然是東南亞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體--越南今年的增長目標為5%,當地製造業發展愈趨成熟,已成為全球主要製造業樞紐之一;其地理位置亦受惠於毗鄰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貿易經濟體的優勢。
較短、較在地化的供應鏈是亞洲區內市場聯繫的特點,同時為亞洲初創企業和小型企業提供理想的營商環境。再者,新加坡、南韓和日本等國家都是全球最先進的數碼經濟體之一。舉例,到2020年,中國內地消費者通過手機交易的金額將預計高達45萬億美元,為該區數碼化發展提供動力。
【行銷趨勢】品牌直播帶貨 應如何挑選網紅擴大行銷效益?
【眼睛先旅行】為疫後旅行做好準備 全球4間特色樹屋住宿推介
3.初創是未來增長的核心
面對經濟前景未明,投資者對投資初創企業的決定可能更加審慎,現時全球三分之一的「獨角獸」來自亞洲,其中中國佔90多間,韓國有6間,印尼則有4間。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增長最快的公司中,亞洲囊括了一半。有趣的是,若細看亞洲的出口商品項目,例如,至2019年底,新加坡的藥品出口單在12月份已經激增了34.7%。
今年,由於新型冠狀病毒關係,健康和安全成為至關重要的議題,這對從事醫療保健和在線教育的初創企業來說,顯然是機會處處。對此,公司必須適應新的營商環境,開闢營運新領域,這可向一眾科技巨頭們取經,例如,YouTube最初只是一個視頻約會服務的平台,而Twitter亦曾只提供廣播服務。
雖然創新已成為全球流通的營運策略,但對亞洲的初創企業、中小企業和企業來說,更重要的一點是,是如何透過其國內經濟體的優勢,尋求亞洲區內的發展潛能,從而使企業把握更大的增長機會。事實上,我們已見證了亞洲在B2B跨境貿易市場的巨大增長 ─ 亞太地區已佔 B2B跨境貿易市場幾乎80%。
4.亞洲中產 是未來的精明消費者
10年前,全球18億中產階級在全球的分佈相當均勻,其中亞洲有5.25億。2009年的18億人口今年有望激增至32億,到2030年將達到49億,這最主要的原因是基於亞洲人口增長的關係。到2030年,亞洲將佔全球中產階級人口的三分之二,佔中產階級總消費接近60%。這些消費者的特點是高要求,觸覺敏銳,精通數碼,並且追求個人化體驗。
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規模較小的國內市場企業必須緊握機會把業務拓展到線上,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許多在線雜貨店現已為客戶提供送貨上門選項,不但把供應鏈風險降低,還可以確保消費者在「封城」期間,仍然可以購買到所需的食物。
5.更緊密聯繫 促進亞洲區內貿易
到2040年,亞洲仍可望達到佔全球GDP比重的50%,並推動全球40%的消費,這意味著世界經濟重心的真正轉變。此外,亞洲內部貿易額也有望穩固,這主要歸功於以亞洲為重點的貿易協定,包括把亞太地區11個國家匯聚一起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儘管新型冠狀病毒改變了世界和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對於尋找商機的中小型企業來說,整個亞太地區遍佈正待探索的機遇。
撰文 : 裴佳華(Kawal Preet) FedEx亞太、中東及非洲地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