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商機】本地基因分析初創獲千萬融資 為癌症及罕見病患者精準配藥

環球政經 14:01 2020/09/20

分享:

分享: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港府推出全民檢測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基因私隱相關議題引起社會熱議,因此引來不少反對聲音,有人擔心自己的基因資料被洩漏。事實上,在私隱保障得宜的情況下,基因測試可以讓我們更好管理自己的健康。本地生物科技公司Codex(科德施)視基因分析為商機,透過分析基因資料為癌症病人找出適合的標靶療法、找出罕見病的病因,希望在診斷和治療上惠及病人。

【有片睇!】香港科研本地薑 DNA商機【下一頁

【DNA商機】本地基因分析公司創辦人:基因涉私隱問題不大【下一頁

Codex有3位聯合創辦人,3人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生物化學博士時認識,聯合創辦人余志承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當年主力研究小腦萎縮症的基因突變,成為全球第一個找出小腦萎縮症第四十型突變基因的研究小組。奈何研究往往較易停留在學術層面,要讓病人能直接受惠,將研究透過商業模式推出是其中一條出路。

千萬元融資設實驗室

3人於2014年在創新科技局與大學合作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及香港科技園的「科技創業培育計劃」,分別取得100萬元及50多萬元的資助後,正式成立公司,設立基因數據分析平台。透過整合不同研究結果及數據,分析病人的情況,余志承表示:「只需要整合病人的基本資料、病歷數據,就可以得出他的癌症風險、不幸患病時適合使用甚麼藥物等資料。」

公司初期還沒有自己的實驗室,主要提供數據分析服務,基因排序等程序需要外判。直至去年成功完成逾千萬元的A輪融資,在香港科技園開設實驗室,由基因抽取、排序及分析可以一條龍在香港完成。

測試攻三大發展範疇

現時公司有三大發展範疇,以B2B為主。其一是與藥廠合作,針對新藥物或療法的臨床測試,希望由商業帶動研究。公司會預先了解藥廠的新藥物,透過基因測試,篩選對藥物有效的病人作測試,提高臨床測試的成功率。「藥物臨床測試的失敗率太高,事實上,由第一期去到第四期,只有不足一成的藥物能獲批准使用。而且每次測試的成本以數十億元計,是藥廠很重的財政負擔。」

另一方面是與醫院合作,助醫生診斷及為病人找出最適合的療法。現時與威爾斯親王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合作,為腦退化疾病及罕見病人尋找病因,讓他們能得到適當的治療。余志承指,全球有7,000種罕見病,雖說是罕見病,但全球約有4億人患上這些病,以香港人口而言,即每74人就有1人是罕見病患者,「因為罕見病的退化過程緩慢,可能30歲才出現病徵,20年後才會影響活動能力。預先找出是否存在突變基因,可更有效管理健康。」

 節錄自第673期《iMoney Focus》上位生意經。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創富頻道 -- 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 國際視野 精明理財 盡在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全新網上專欄的內容請【https://bit.ly/2zJY7DJ

# 立即訂閱掌握投資創富資訊【 https://imoney.hket.com/im/subscription

#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楊子瑩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