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農夫不再怕天氣? 漁護署研方法增加業界淡季收入
▲ 漁護署與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今日(10日)公布,利用環控水耕技術栽培出非時令的冬季蔬果品種。
新冠肺炎疫情下愈來愈多港人選擇在家煮食,對於蔬果肉食等需求持續增加。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與蔬菜統營處早於2013年合作,設立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透過研究及示範有關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供種植蔬果的業界及其他有興趣的投資者參考。同時,為市場有更多選擇,進行研發工作,包括挑選及測試新品種,擴闊本地水耕蔬菜生產的種類。
漁護署與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今日(10日)公布,利用環控水耕技術栽培出非時令的冬季蔬果品種,包括數種車厘茄、士多啤梨和菠菜。
【品牌有段古】MOVENPICK口味多 Nestle收購衝出國際?
【植物肉商機】Impossible Foods在港推植物豬柳漢堡 香港成為美國以外首個市場
容易種植延長供應期 避免天氣及病蟲影響收成
漁護署農業管理主任(農業技術)王灝雲指,利用環控水耕技術可令冬季當造的蔬果,全年穩定地生產,不但有助延長產品供應期、增加農友在夏季(淡季)的收入,室內種植還可為作物提供額外保護,避免受極端天氣及病蟲害影響收成。
三個品種的車厘茄糖度比較高,分別達8.5至10.6,可當作水果進食,並且栽種期間可作多次採收,採收期可長達一年。至於草莓平均糖度達11至12,採收期有10個月,可滿足市場不同的需要。菠菜則利用該技術後,只需28至30天就有收成,而且容易種植。加上一般菠菜種子供應期很短,該兩個品種不同的種子供應期,有助提高業界購買及選擇種子的彈性,延長菠菜的供應時期。
責任編輯:馬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