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疫情催化品牌共享資源 知識合作、創意增優勢
▲ 疫情導致品牌之間加強共享資源及知識,不過當中亦可能令有關投資將優先於關注圖利,而影響日常醫療運作制度。
疫情下醫療防護用品需求持續,醫療企業及其他新創品牌紛紛積極投入生產,擁有30多年國際設計經驗的資深品牌老手Eric Quint接受本報專訪時分享,此現象令一眾醫療保健公司及品牌,開拓了意料不及的新合作關係。包括在用於治療、防護的消毒產品、呼吸機器產品、藥物等,加大了共享資源及知識的可能性,可見潛在商機龐大。
他指出,疫情導致品牌之間加強共享資源及知識,以及與政府及各制定政策部門合作的機會,建議品牌將設計配合同理心、創意等,提升競爭優勢。
事實上,各大企業也紛紛加入抗疫行列,將投入人力、資金於生產醫療設備。他舉例指,福特汽車公司早前就夥拍3M,快速整合雙方優勢與資源,在提升其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具(Powered Air-Purifying Respirator,PAPR)產量的同時,也能為需要長時間佩戴呼吸防護用品的醫護人員,提供呼吸保護。
而目前疫情全球大流行,亦反映了醫療保健系統沒有為此危機做好準備,所以未來亦會增加醫療公司與政府、各制定政策部門、持份者等合作,藉此考慮未來的醫療策略、改善系統,有望進行變革,製造更多機會。
不過,當中亦可能令有關投資將優先於關注長遠利益,而有機會影響日常醫療運作制度。
配合同理心、真誠互動 建聯繫感
他留意到許多醫療保健公司所面臨的需求,遠遠超出了他們能夠生產的能力,於是有不少投資者、企業家等投機參與其中,惟在醫療保健方面欠缺專業知識,會較着重於短期財務收益。他提到,雖然增加產品價格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但是品牌在業務運作過程中保持透明度,以及利用符合公司品牌價值、具同理心、真誠的方式與客戶互動,建立聯繫感等,均十分重要。
客戶亦會銘記一些能實踐關愛社區等價值觀的公司及品牌,長遠對品牌保持忠誠度。
如何減影響 品牌需要反思
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使民眾在健康方面的脆弱性更加清楚浮現出來,尤其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面,打工仔紛紛要轉為在家辦公,未來是否仍然需要每天到辦公室才能工作,成為新疑問。
此外,大型會議及貿易展覽活動均受影響延後甚至取消,對於未來舉辦此等活動的方式,都令品牌反思如何才能持續、減低潛在影響,如利用不同科技、虛擬平台等繼續維持業務,面對新挑戰。
記者:張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