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疫情分析】復課不能盲目著急 防疫需要動腦筋
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半年,除了經濟活動陷於癱瘓,學校也被迫長期停課,嚴重影響學生學業,因此尋求在下月或最遲10月復課,已成為歐美多國的共識。然而,如何在避免停學影響和感染新冠肺炎風險之間平衡風險,將是復課順利與否的關鍵。
- 歐美多地相繼復課,但確診隨之而來
- 政界稱兒童感染風險微,數據卻不然
- 復課勢所難免,如何萬全防疫費思量
德國各地自上周起陸續復課,首都柏林的學校也於本周重新投入教學;美國部分地區已經率先復課,預期接下來會有更多地區跟隨;英國首相約翰遜也明言,9月復課已成國家優先要務,反映是事在必行。
不過,德國才剛復課,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已經有教師中招受感染;而美國佐治亞州、印第安納州和密西西比州都先後傳來師生確診消息,便為全面復課蒙上陰影。
傳統的面對面授課,老師要近距離接觸大量學生,學生之間也無可避免有互動接觸,隨時成為新冠肺炎的社區傳播觸發點。
多月以來,教育界、醫學界和政界持續就如何復課展開討論,但始終仍有太多疑問未能解決,例如兒童是否感染機會較低,回校上課會否增加感染風險等等。
毫無疑問,政界都主張盡快復課。美國總統特朗普曾經宣稱,兒童對新冠肺炎「幾乎免疫」,因為兒童免疫系統較強;英國教育部長韋廉信也稱,根據「最新報告」顯示,兒童在校感染風險甚微。
不過,醫學界顯然也不同意政界看法,特別是關於兒童較少感染的認知,美國疾控中心(CDC)便指出了當中的盲點。
其一,普遍學校在疫情爆發初期便停課,作為預防措施,以致有關校內傳播風險的數據不足,造成感染機會低的錯誤判斷;其二,即使新冠肺炎在年輕患者身上往往只有輕微病徵,甚至無病徵,但這不代表不構成危險。
畢竟,新冠肺炎會否對無病徵患者造成損害或後遺症,仍待研究確認,而已肯定的是,無病徵患者也能夠傳播病毒,傳染家人和身邊朋友鄰居,甚至是引發社區感染。
實際數據也反映,兒童感染風險其實不比成年人低。美國各地的封城措施7月開始放寬,兒童感染數字也隨之加速上升,單在7月下旬的兩星期內,便有接近10萬名兒童被驗出確診感染,佔3月以來全國確診病例超過1/4。
就算兒童重症的比例低,但CDC數據顯示,一旦兒童患者需要送院,病情往往已經是十分嚴重,當中1/3兒童甚至要入住深切治療部。
數據反映兒童染疫不能輕視。但正如唐寧街引述約翰遜指,停課不可能無了期,否則對孩子精神健康的影響,將可能較病毒構成的風險更大。加上政界無疑已經決定一意孤行,料教育界和醫學界難以阻擋,實該聚焦討論有何萬全的復課之策。
即使海外若干地區仍有爭議,但相信本港讀者對於復課必須強制戴口罩,基本上已無異議。在授課時實踐社交距離,相信也少不免,除了保持學生書枱距離之外,會否還有其他措施,例如像上班族AB Team輪流居家工作的做法,都需要教育界、醫學界和政界認真動腦筋。
免費下載 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
【hket 網上書展重量級禮品突襲】禮品總值高達$5,227!立即訂閱
撰文 : 陳啟賢
欄名 : 國金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