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爆炸分析】引發政治衝擊 真主黨也難脫身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大爆炸,造成重大傷亡,震撼全世界。盡管黎巴嫩政府否認了爆炸是由襲擊引發,但不論是意外與否,事故無疑將衝擊真主黨在當地的運作,甚至埋下黎巴嫩政治領導階層跟這個恐怖組織的矛盾伏線。
- 爆炸縱非襲擊,危險品存放勢成矛頭
- 真主黨為抵以色列,軍火長期存市區
- 政界素來視而不見,今次或成突破口
經歷長期內戰,黎巴嫩發生過數之不盡的爆炸事件,1983年10月曾經有逾200名美軍海軍陸戰隊員和逾50名法國傘兵被炸死;直到千禧年後,2005年時任總理哈里里(Rafik Hariri)也是死於炸彈襲擊。因此,今次港口大爆炸發生後,不少人第一時間也聯想到,會否又是另一次的襲擊,是否跟真主黨有關。
真主黨從來都是跟伊朗一夥,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視為恐怖組織,亦是以色列打擊的對象。因此,也有人質疑過今次事故跟以色列有關。
黎巴嫩官方其後否認是襲擊,並指爆炸是由存放於碼頭倉庫長達6年的大量硝酸銨(Ammonium Nitrate)所引致。
不過,即使之後調查能夠證明,事故是出於意外,而非襲擊,但謎團仍未徹底釐清。黎巴嫩當局起碼需要解答,肇事倉庫是由誰人管有,何以會存放如此大量的硝酸銨、存放如此長時間。更重要是,為何可以存放於如此人煙稠密的地區。
把易燃物品和軍火彈藥存放於市區、人多密集地區,其實正是真主黨在黎巴嫩的運作模式。根據中東媒體向來的說法,真主黨在貝魯特市區存放上述危險品的位置,或是基地所在,對黎巴嫩人來說都不是甚麼秘密,甚至很多人都對此有所耳聞。
雖然黎巴嫩人普遍習以為常,但如今發生重大災難,相信會令民眾質疑這種存放危險品於市區的做法,是否應該繼續。
以正常思維判斷,讓危險品遠離市區,保障民眾生命安全,是理所當然;但在政治意義層面,這種正常做法卻等於把真主黨影響力移除,並使真主黨失去抗衡以色列的力量。
因此這成了黎巴嫩的一大政治禁忌,即使真主黨被定性為恐怖組織,妨礙黎巴嫩獲得國際援助和貸款,從而陷入當前的國家金融危機,但黎巴嫩政治領導階層始終不敢直接向真主黨提出解除武裝,以拯救國家。
隨著引致重大傷亡,黎巴嫩的民意料將產生變化,拒絕再接受真主黨把危險品存於市區的做法。盡管民意在黎巴嫩的影響力有限,但始終有其力量,可能在政治領導階層引發迴響,有望成為這項政治禁忌的突破口。
不問而知,這種意見必然遭到反對,或許會掀起民間對真主黨的敵視,甚至是視之為國家威脅。就算政府為免跟真主黨正面衝突,未能完全跟民意同步,但也難以對真主黨的市區危險品倉庫繼續「視而不見」。
免費下載 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
【hket 網上書展重量級禮品突襲】禮品總值高達$5,227!立即訂閱
撰文 : 凌絕頂
欄名 : 國金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