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分析】中國伊朗靠攏 中東產油國最大輸家
中國跟伊朗據報達成一份長達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涉及經貿、能源和安全領域的合作,把中美角力範圍進一步擴大,由南海和台海蔓延至中東。然而,中東諸多產油國恐怕無法複製東盟和台灣經驗,受益於中美角力,反而陷於進退兩難。
- 中伊高調結盟,石油供應受關注
- 北美自給自足,中東出口靠中國
- 中國從此重伊朗,中東油國叫苦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紐約時報》等外媒取得的18頁協議文本草案,中國將成為伊朗經濟、安全和政治範疇的最主要夥伴,加大在伊朗能源、金融、5G電訊、物流、農業的投資,並將在位處霍爾木茲海峽的格什姆島設立自由貿易區等。
伊朗長期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嚴厲制裁,中國亦恐怕將會面臨華府制裁、甚至其他更強打壓,兩者聯手,無疑於直接挑戰美國,必然觸動華府神經,加劇中美角力。
中美由南海和台海鬥到中東,但中東周邊國家未必可以如東盟和台灣等,在中美角力下得到美國撐腰或是其他軍售利益,連來自中國的利益也轉移向伊朗,恐怕讓中東諸國成為最大輸家。
中國和伊朗合作,外界最關注的自然是牽涉石油。
石油出口,顯然是中東諸國的頭等大事,關乎她們的經濟命脈。雖然美國是全球最大耗油國,每日需求約2000萬桶,佔全球需求逾20%,但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愈來愈少,因為美國自身產油量近年也進佔全球產油國的前列,並且加大從加拿大進口,令北美地區去年起已經基本上做到自給自足,不再是中東的大客仔。
於是,第二大耗油的中國,近年成為中東諸國的新寵,去年從沙特阿拉伯的進口額超過400億美元,是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另外,中國也從安曼、科威特、阿聯酋進口總值345億美元,這均使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持續增加。
中國也有從伊朗進口石油,去年金額約70億美元。但隨著中伊達成合作協議,以及中美角力令海上石油運輸受阻風險增加,中國加大進口伊朗石油,將是勢在必行。
中國購買伊朗石油,再經巴基斯坦運送入境,已經可以基本確保石油供應不受美國妨礙;伊朗受美國打壓,在國際油市生存空間愈來愈窄,如今找到中國這個大客仔,可望長期穩定石油收入。不論對中國和伊朗,都是雙贏之局。
此消彼長,中國多買伊朗石油,自然就會少買其他中東諸國。但令中東諸國頭痛的不只於此,她們跟伊朗素來交惡,當中涉及伊斯蘭教之間的宗教不和,堪稱世仇,而中國如今高調跟其仇人伊朗聯手,中東諸國如何處理跟中國經貿交往,也是各國政府今後要處理的麻煩事。
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經濟活動大減,隨而損失的就是石油需求,環球油市至今仍然難以輕言樂觀。把石油出口視為主要收入的中東諸國,自然首當其衝,受到沉重打擊。
此外,中美角力蔓延中東,美軍、解放軍和伊朗革命衛隊恐怕更頻繁現身於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一帶,加劇區內軍事緊張,也不利中東經貿活動和吸引投資。
免費下載 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
【書展停 訂閱禮品送不停】hket 網上書展禮品總值高達$4,361。立即訂閱
撰文 : 凌絕頂
欄名 : 國金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