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藥舖變咖啡店 從百子櫃延續舊情懷
▲ 大和堂咖啡店耗資逾百萬港元,將百年中藥舖活化翻新改裝成咖啡店,並盡量保留昔日的原始面貌。
鬧市中,不少具歷史文化特色的建築,也敵不過時代巨輪。九龍城區舊樓林立,為配合市區重建發展,新舊建築與文化亦能並存。有大半世紀歷史的「大和堂蔘茸藥行」成為該區標誌。眼見歷史老店結業,80後的石浚鏗(Henry)決定租下店舖,翻新成「大和堂咖啡店」,延續香港昔日的舊區面貌。
「大和堂」位於衙前塱道前的一幢戰前唐樓,樓高4層,於1920年代興建。1932年,地舖正式成為醫館,中醫師鍾伯明就在此白手起家,從外聘醫師做到接手醫館。可惜,隨着兩代醫師去世,由親戚郭先生接手繼續經營,從醫館轉型成為中藥行,直至2017年中正式結業。
80後牛津生 百子櫃尋本土情
Henry自小在九龍城長大,曾負笈英國,畢業於牛津大學經濟及管理學系。留學期間,他一直惦記香港事物,逐漸對文化保育及本土情懷產生情意結。
回港後,他一次偶爾經過大和堂門外,深深被這廣州式騎樓建築吸引,幻想如能在這裏一邊細味咖啡,一邊欣賞舊區街景,實是賞心樂事。於是他耗資逾百萬港元,用了4個月時間,將這間百年中藥舖活化,並盡量保留原始面貌,搖身一變成為今日的特色咖啡店。
保留舊貌 定期辦藝術活動
為了將本港獨有的文化理念呈現於咖啡店內,他將店內所有的陳舊鐵閘、金漆牌匾,以及店內的百子櫃等古色古香的裝飾都修復保留。此外,咖啡店又定期與本地藝術家和攝影師舉辦藝術活動,主題圍繞大和堂、九龍城和香港精神,令「大和堂咖啡店」活化成為新一代藝文好友聚腳地。
從店內裝潢到食物設計,Henry都花盡心機,希望為客人帶來特別的用餐體驗。此外,Henry特別將店內的餐牌設計成報章雜誌的模樣,他笑言:
這個咖啡店的概念,是以慢活的態度來欣賞大和堂的舊有面貌,過去人們習慣看報紙、看書,現在卻很少人會閱讀,希望藉着特色的餐牌吸引客人,既可了解大和堂的歷史,又可感受我們的用心。
平衡保育與發展 屢掀爭議
事實上,古迹文物見證着一個地方的成長與發展,亦是組成集體回憶的重要部分。然而,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每一寸土地,都可能代表着一個商機,空置的古迹、舊樓,或許只會被發展商視為絆腳石。
過往,港人對文物保護意識不高,但自06、07年發生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保育事件後,市民對歷史建築的拆卸及改建事件尤為關注,使文物保育成為熱門話題。但是,要平衡本港文化保育和發展並不容易,衍生出不少取捨爭議。
Henry直言,在英國留學期間,發現當地人都很樂意保育本土建築的文化發展,舊有的人情味和回憶都總不能由金錢來衡量。保育很多時是新舊之間的選擇,不同城市都會有各自的取向,新建築大多需要配合城市的面貌,不能太突兀,以保存城市的整體形象。
去年下半年開始,港人經歷反修例風波,社會活動引發市民之間的不少矛盾,尤其在身份認同的問題上,分歧甚大。而歷史建築可以重新勾起港人的集體回憶,加強港人的身份認同感,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凝聚社會各階層。此外,更能驅使人們進行社會政治參與等促進社會進步的活動,望以此改變社會現狀,可見集體回憶對加強香港社會凝聚力的重要。
記者:施雯雯
免費下載 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http://bit.ly/33C83cZ
立即訂閱專享無間斷美股分析: http://bit.ly/2ZN5x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