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新冠肺炎疫情 港「再工業化」契機?

商業 13:23 2020/04/16

分享:

分享:

一場新冠肺炎,令社會重新關注工業。惟政府推行「再工業化」多年,發展仍停滯不前,當「再工業化」難興,遑論「香港製造」。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部分國家限制口罩出口,加上本地供不應求,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為解燃眉之急,港人設廠增建無塵室、購買機器,自家製印上「香港製造」口罩,最讓人動容的是,重振久違的香港製造業,坊間亦正關注香港能否實現「再工業化」。

【口罩供應】BFE≧98%、PFE≧98%、VFE≧98% HKTVmall口罩4月13日可抽籤(附實物圖、登記方法)

【口罩供應】一合口罩不急於申政府資助 待機械齊備才申請

政策欠長遠 難實現研發成果

生物科技公司42Lab創辦人吳卓光大歎,香港工業路難行,「港府長期將工業生產外包,非常短視,施政亦一直停留在訂立目標、規劃藍圖,缺乏具體落地的措施。」

經歷過兩次金融風暴海嘯後,不少國家結合創新科技,爭相發展高增值工業。疫情下,意大利、美國醫院缺乏呼吸機,便立即應用3D打印機生產零件,令醫療儀器恢復運作;面對口罩荒,台灣於1月31日拍板投入1.8億新台幣,自建62條口罩生產線,最終每日產能由400萬個升至1000萬個。香港既沒大型3D打印機,亦無獨立口罩生產線;工業在緊急狀況發生時,或是社會最後的一根草。

創科局過去亦提出「再工業化」,「但當理大的快速檢測系統研究因不獲政府資助,未來投產需靠深圳市政府支持時,本地政策支援真的足夠嗎?」

42Lab創辦人吳卓光批評,港府欠缺綜合配套支援「再工業化」發展,即使有人才,亦苦無出路。(黃建輝攝)

香港工業落後早非新鮮事,反觀新加坡,佔全球硬盤媒體約40%市場份額;台灣穩坐2019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出貨最多地區,銷售額達171.2億美元,超越南韓成為龍頭。他表示,香港「再工業化」雷聲大雨點小,政策欠長遠清晰,亦未完善綜合配套,人才苦無出路,支援更不足以將研發成果產出。

【創業兵團】推廣STEM教育 42Lab創便攜生物實驗室

加快本土口罩研發 測試防預程度

42Lab現時擔任兩間企業的口罩檢測技術顧問,並於2月底採用Laser Cut(鐳射切割)技術,每90秒切割出兩個眼罩,合共生產2,000個,以成本價售予醫院,只盼與港人共度時艱。

公立醫院防護裝備短缺,早前有醫護自製眼罩,供一般運作使用。為紓緩裝備緊絀問題,吳卓光採用雷射切割機,生產2000個眼罩,並以成本價售予醫院。(姚慧儀攝)

企業研發口罩後,通常會將產品送往美國Nelson Lab等實驗室,取得國際檢測認證。「惟大多公司正研發的可重用口罩,物料要達到殺菌功效,就要不斷測試,改良一次就送外國檢測的話,成本高昂且相當耗時。」吳卓光續言,目前正幫一間科企以及一間醫藥廠,開發測試口罩防預程度的機器,模擬霧化細菌經過喉嚨、肺等不同管道的情況,以加快初步檢測,提高研發效率。

【港企工業轉型】恒豐成衣變革抗逆 增設計方案為業務增值

【疫市營商】零售寒冬大洗牌 鴻福堂:革新的最佳時機

記者:姚慧儀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