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Blogger】滙豐33歲財自的士哥還好嗎?

名人薈萃 16:53 2020/04/10

分享:

分享:

滙豐(00005)宣布無息派,小弟都拍片講下感想(見影片),大家有空可看看。這事件對靠股息生活的投資者影響不輕,不少人想到一位3年前「財自」(財務自由)退休的33歲的士哥,他還好嗎?

2017年初,的士哥於討論區上提到自己靠4萬股滙豐股票收息。滙豐當年派息0.51美元,每股派約4港元,4萬股即16萬元,平均每月1.3萬多元。於是他高興地宣布自己財務自由,不再工作,每天在家「唔較鬧鐘起床,日日打機、上網、睇書、打波,好開心」。

今天滙豐出事了,看看對的士哥有何影響。當年他那4萬股滙豐,股價約67元,總市值約268萬元。這次股價守不住40元,4萬股計,市值約160萬元,帳面蝕掉四成,超過100萬元。當年的士哥辛苦每月儲蓄17,500元,這些年來蝕掉了5年多的儲蓄(每月開工30日,每日開的士12小時),令人唏噓。

帳面數事少,影響生活事大。如今滙豐宣布這一年不會派息,所以未來一年每月1.3萬多元的生活費將消失。若沒有其他收入渠道,的士哥這一年只能沽掉10手股票(40元一手計),取回16萬元現金,吃點老本。吃掉這4000股(10手)老本後,剩下的3.6萬股日後所產生的股息,按同樣派0.51美元計,每年14.4萬港元或每月1.2萬元,生活水平或須有所下調。或者,這一年,需要重新出來工作找點配外收入。

回看舊文,2018年借的士哥一例寫過有關財務自由的風險管理考慮,《iMoney》記者替筆者找到該篇文章並寫了一篇評論。當中幾個論點,值得溫故知新。

第一,集中投資與分散投資,經常是投資者討論的題目。筆者並不反對作合適的分散投資,原因有二。首先,投資股票,始終散戶的控制權有限,散戶要防止投資項目出事,可做的不多。加上,若太集中單一資產項目,萬一出事將嚴重影響生活。

第二,即使財自退休後,仍需習慣繼續監察投資組合。不時檢視與優化組合是需要的,別感到達標後就甚麼也不理。始終,市場會變化,資產會變質,有需要時要作出調整。

第三,被動收入大於日常支出就算財務自由,但這數字別計得太「剛剛好」,預留多點緩衝更好,因為若出現突如其來的變化,也不至於影響生活。記得當年借用了價值投資中的「安全邊際」概念來作比喻,被人留言質疑指一派胡言,「安全邊際」並非這個意思,今次就不用了。

第四,年輕人達到財務自由,需注意日後年紀增加與健康變化,有機會令醫療開支大增,出現失預算的情況,亦是一大風險。

回看一下,原來自己兩年前的文章都把風險管理說得七七八八,當年借的士哥談這命題,點出該操作的風險性,誰知「開口中」,真的應驗了。自己的投資出事當然不理想,如今疫情下,大家生活都受影響,不開心。

從好處想,的士哥今年應該約37歲,還算年輕,真的觸礁,大不了再出來工作,無大問題。試想想,若這場大風暴到30年後才發生,到時他年過60,應對能力將大減,情況更差。大家要未雨綢繆,趁年輕好好準備。這次風暴,塞翁失馬,經一事長一智,也算好事。

想掌握投資先機:即Like iMoney 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止凡

欄名 : 百萬Blogger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