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營銷】景福:零售業須變陣 難再靠自由行重生
▲ 景福集團業務發展及市場拓展總監莫藻亮表示,零售業是做生意盈利,分店貴精不貴多。
本地經濟受社會事件、中美貿易戰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零售業可謂首當其衝。為應對衝擊,品牌都各出奇謀,吸引顧客。景福集團業務發展及市場拓展總監莫藻亮指出,零售業需要不斷變陣,方能迎接不同挑戰。
集團扎根本地多年,分店一直聚集於港島區,現時7間分店之中有5間位於中環。莫藻亮直言,中環是傳統的購物地點之一,而該區的客人亦是集團目標客戶。惟他強調,集團會因應不同因素決定店舖選址。「集團去年於尖沙咀開店,全因有客人需求。店舖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零售業就是要在對的地方開店。」他補充,集團的客戶群多為本地客,前幾年收入亦有穩定增長。
莫藻亮另指,零售業是做生意賺盈利,並不是鬥多分店。因此,集團過去雖曾積極拓展分店,但近年亦大刀闊斧,把未能賺錢的分店關掉,寧願貴精不貴多。現時集團分店數目為7間,去年4月至9月的營業額仍可達至逾3億元。他形容,去年下半年營業額並不算好,全靠前綫同事的努力。
談及疫情影響,莫藻亮坦言不感樂觀。他指出,客人購物除了是被產品或服務吸引外,情緒及環境氣氛都十分關鍵。他憶述當年沙士後,零售業可算是靠着內地自由行復甦。可是,他認為今次疫情後,零售業未必可靠同一方式重生。
減少「撞款」 主攻高端消費者
莫藻亮指出,集團除了維持產品及服務的質素外,近年亦希望藉現代化的設計,以及引入外國品牌產品,留住舊客並拓展新客源。
景福集團(前身為景福金舖)早於1949年創立,初時以賣金條為主要業務,藉信譽吸引客戶。莫藻亮表示,當時集團除了有本地客外,亦吸引不少海外客光顧。「當時並未有完善的商品條例,惟集團童叟無欺,久而久之建立信譽。同時,50年代有不少人來港買金,繼而回到當地造首飾,對業務有正面影響。」他透露,當時最高峰可在一天內售出超過一萬両黃金。
隨着業務擴展,集團在1970年起出售珠寶鐘錶,更於1999年推出品牌「Masterpiece by king fook」,引入不同國家的珠寶品牌。莫藻亮指,集團主要在歐洲尋找合適的品牌,部分更是由集團在香港獨家代理。「不同的珠寶品牌都有其擅長,而我們則可以成為他們展出及出售產品的平台,達致雙贏。」他補充,不少客戶近年都不再只關注珠寶上的玉石,而是更重視珠寶首飾的手工和設計。同時,珠寶首飾不再只是在大型場合才會佩戴,日漸成為日常配襯的飾品。
因此,引入不同國家的珠寶品牌可為客戶帶來更多選擇,同時亦可減低「撞款」的機會。莫藻亮直言,集團的客戶群以高端消費者為主,而集團目前在香港的分店數目為7間。
集團除了引入外國品牌,亦在金器和玉器等傳統中式珠寶着手,藉以不同方式吸引顧客。莫指,集團近年積極推出現代化設計的金器,盼打破傳統限制。「結婚是金器的最大市場,惟款式一直以來都未有大變化。因此,集團為金器加入現代化設計,即可讓客戶在婚禮後都會在平日佩戴金器。」
打破傳統 提供多色玉器選擇
至於玉器,集團則推出不同顏色的玉器,讓客人可在傳統翡翠以外有更多選擇。莫藻亮坦言,集團早前曾舉辦展覽,除了展出傳統的綠翡翠外,還有紫玉、紅玉、黃玉、黑玉、白玉及冰玉。而購買玉器的客戶多為收藏家,亦有客戶視購玉器為投資。
他另指出,品牌除了着重產品質素外,亦從服務着手,完善客戶的購物體驗。他以手錶為例,不少客人購買手錶多數是集中於5至6個品牌,並對手錶有深入了解。「除了服務態度,員工亦要對產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加上專業的維修保養服務,讓客戶購物時可多份安心。」莫透露,即使零售市場受近日疫情影響,集團仍會繼續四出尋找及代理合適的品牌,惟暫未有具體的業務擴展計劃。
記者:楊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