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重燃學習樂趣 創新教學成就無限可能 Unleash教育工作者論壇於「學與教博覽」上圓滿結束 

都會情報 17:30 2019/12/17

分享:

分享:

[2019年12月16日,香港]香港設計中心於上周五(12月13日)舉辦為期一天的《Unleash教育工作者論壇》,讓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設計思維在教與學中的價值。此論壇於亞洲年度大型教育博覽會「學與教博覽」上舉行。與會的教育工作者均獲益良多,並重新思考了教育的真諦,以及如何讓學生愉快地終身學習。 

《Unleash教育工作者論壇》是香港設計中心第二屆《UNLEASH! 設計思維。無限可能》計劃下所舉辦的首個大型論壇。《UNLEASH! 設計思維。無限可能》計劃旨在於社會各層面上,倡導設計思維的廣泛學習及應用。 

香港設計中心主席嚴志明教授在開幕詞中表示:「設計思維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創新思維及學習方法,目的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與發揮好奇心,並鼓勵他們積極了解及解決複雜的難題。」 

香港設計中心嚴志明教授。

今屆論壇的主題講者是國際教育技術協會行政總裁Richard Culatta先生。曾任美國教育部教育科技辦公室主任的Culatta,在演說中談到以人為本的教學方法,在科技教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Culatta表示:「科技教育的成功秘訣應從願景開始,然後是訓練教師的能力,而科技硬件的配合應是最後的環節。」 

他重申,科技教育最重要是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我們應該利用科技,將學生變成解難者,並實行個人化的學習模式,培育優良的數碼世界公民,發展以人為本的技能,從而構建一個和諧而協同的世界。」 

ISTE國際教育技術協會CEO Richard Culatta 先生。

大會請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局長政治助理施俊輝先生,於上午進行的專題研討會擔任主持。會上多位國際專家分享了對教學趨勢轉向學生為本的看法,以及設計思維如何在這種轉變中發揮作用的見解。 

來自芬蘭的教育顧問Ilona Taimela於研討會上指出,根據芬蘭的法例,當地教育的大前提是學生的參與。芬蘭以其「現象式學習」而聞名,當地推行以學生為本、跨學科、協作和研究為主的學習模式,而且整個城市也提供了學習的環境。 

Taimela強調:「我們一開始便鼓勵孩子們活出真我,設計自己的未來和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從中獲得自主的喜悅。」 

美國 High Tech High教育研究院創意領導總監Kaleb Rashad博士則指出,現行的教育系統出現了「失去歡樂」的危機。為了把教學模式從「教師為本」轉變成「學生為本」,學校須進行組織文化重組,採取截然不同的領導方式。Kaleb博士稱之為「解放式領導」——以強而有力的集體願景、文化和團隊來領導學校。 

教育燃新董事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黃英琦女士,鼓勵學校應從小處著手進行改變,使學生重拾學習的樂趣和動力。 

研討會成員和與會者更談及到考試制度扼殺了香港學生的學習樂趣,我們應重新思考「考試」的角色。 

Taimela女士引用 Culatta的比喻「 我們不能評估魚的爬樹能力」並補充說:「測驗考試不應在學期結束時才進行,反而應在開始時先評估學生的能力,然後實行個人化的學習模式,並佐以持續性的成績評估。」 

多位傑出的教育工作者更在個案研究小組上分享經驗,讓參加者了解到設計思維對學生和老師的裨益。其中,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校長宗藹雯女士表示:「為了實踐設計思維,我們首先要改變教學團隊的思維習慣。」 

(左)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局長行政助理施俊輝先生,(中) 芬蘭赫爾辛基教育諮詢集團顧問 Ilona Taimela 女士,(右) 教育燃新董事;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黃英琦女士

英基港島中學產品設計與工程主管Tim Parker先生分享道:「我們在課程設計上作出了一些改變。教師不一定要站在學生面前授課,學生也不用做同一樣的習作。我們在乎的是學生們如何探索不同的學習途徑。」 
大部分的論壇參加者,均對於如何將設計思維應用於不同學科的教學上,深感興趣。而德望學校副教務主任蕭展豪先生,便分享了該校利用設計思維鼓勵學生學習數學的經驗。 

設計思維的重點在於實踐。因此會上更舉辦了多個工作坊,讓參加者親身體驗及學習設計思維的基本知識,及怎樣以學生為本及非昂貴的方式,將設計思維應用於專題研習和STEM教育上。而最重要的,是把歡樂帶回教學當中。 

關於香港設計中心 
香港設計中心成立於2001年,致力推動設計思維——以人為本的方式作為創新的解難方法,藉以創造商業價值及改善社會質素。為配合行政長官於施政報告中提出倡導跨界別設計思維的政策,香港設計中心開展《UNLEASH! 設計思維。無限可能》計劃,並獲得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旗下機構創意香港所贊助。 

(資料由客戶提供)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