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2019】拆解工黨慘敗5大關鍵因素
英國在野工黨連續4次在大選落敗,不只再一次錯過上台執政的機會,更痛失近60個議席,令整體議席減至僅200個左右,被形容是工黨自1935年來最慘烈的敗仗。罪魁禍首自是黨魁郝爾彬領導無方,但也有其他原因,大致可歸納為5大因素。
- 郝爾彬
工黨歷史性慘敗,郝爾彬責無旁貸。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psos MORI調查,選民對郝爾彬的滿意度是1970年代最低的在野黨黨魁。
對老一輩選民而言,郝爾彬過去支持愛爾蘭共和主義運動,已經令他們難以投郝爾彬一票。
【英國大選2019】工黨歷84年來最大敗績 黨魁郝爾彬引咎辭職
- 主張雜亂
工黨在今次大選主張是時候有真正改變,從長者獲得免費看護、大學生免學費、降低投票年齡至16歲等,工黨企圖為各年齡層發聲。
然而,政策太多、太雜,部分更在競選期間放棄,例如大幅削減火車票價。工黨消息人士認為,選民不是不喜歡這些政策,而是做得太多,不符合競選需要。
- 錯判脫歐
甫確認敗選,工黨領導層便歸咎大選過分聚焦脫歐,蓋過他們的本土政策。但有影子內閣成員承認,工黨對歐盟態度始終含糊不清,甚至有領導層質疑,3個月內跟歐盟重談協議,再在6個月公投協議,有關主張是否能幫助工黨勝選。
- 紅牆崩潰
所謂紅牆是傳統支持工黨的選區,大多是採煤採礦的城鎮。工黨今次大選主張向億萬富豪加稅,以增加投資公共服務,協助低收入家庭,但始終未能說服勞工階層支持。
- 選舉策略
工黨今次力爭重新上台執政,因此把戰線拉得太闊,並把拉票活動重心放在一些游離選區,甚至是一些勝算極微的選區,反而令工黨自身根基動搖,招致大敗。
責任編輯:方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