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跌幅進一步擴大 時裝類別跌幅漸高

商業 22:12 2019/12/02

分享:

分享:

比較今年9月份及10月份的零售總銷貨價值的按年跌幅,尤以衣服、鞋類及有關製品下調幅度最大。(曾耀輝攝)

本港零售未見起色,比較今年9月份及10月份的零售總銷貨價值的按年跌幅,尤以衣服、鞋類及有關製品下調幅度最大。主攻15至30歲男性顧客的時裝品牌Mastermind創辦人唐嘉文直言,現時是非常時期,門店受社會運動影響,很多日子不能營業,每日的營業時間亦由10至11小時變為8小時,10月份生意按年跌7成。

為了應對目前市況,減低積壓的庫存。該品牌的季尾減價促銷,由過去7折變為5折。他坦言並不主張減價,只是短期的策略性措施。不過,他形容今次是突發性事件,品牌只能被動等待市況回復。倘無能力守到,只能關門,而其朗豪坊店最近未有續租,現已結業。他重申未有裁員,朗豪坊店的員工現轉往其他門店。不過,若自然流失,則不會再聘請。

六福集團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黃蘭詩指,10月份在基數較低情況下,澳門巿場因黃金銷售重見升幅而重拾升軌,而內地市場的同店銷售跌幅亦漸見收窄,惟香港市場同店銷售下跌情況未見改善。

業界:業主減租支援「差不多是零」

零售市道差,憂出現裁員或減薪潮。香港零售管理協會謝邱安儀指,暫未有裁員情況,普遍為員工自然流失不再增聘,及過去想招聘但現時停止。雖然公司讓員工放無薪假的情況微升,但情況仍佔少數,而減薪情況亦不算多。

7月份至10月份有個別業主願意減租,與零售商共渡時艱。她稱「未知業主是否願意繼續」,不過現時商場未見有減租潮,而個別減租商場的幅度,對商舖的紓緩作用「差不多是零」。她指,本港零售直至明年上半年持續下跌,屆時有更多餐飲或零售店舖結業。故呼籲各地產商能「網開一面」,與業界共渡時艱。

記者:馬意文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