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MH無寶不落 3大原因吞併Tiffany
法國奢侈品巨企LVMH再有大動作,斥資162億美元(約1,263億港元)收購美國奢侈品品牌Tiffany,強攻首飾業務的意圖非常明顯。雖然珠寶業發展潛力極大,但LVMH今次開價進取,創出奢侈品業歷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更在於Tiffany擁有3大特質,正好彌補LVMH自身不足,有望達到更大的協同效應。
- Tiffany客群年輕具潛力
- 合併後,成珠寶市場龍頭
- 鞏固亞太區,兼重振美國
LVMH於1999年創立,主力發展5大業務,包括時裝及皮革商品、香水及化粧品、葡萄酒及烈酒、首飾及手錶、精品零售。其中,首飾及手錶業務是集團最新發展的業務,目前貢獻相對較小,去年佔整體收入約9%,佔整體經營溢利約7%。
LVMH 5大業務去年表現 | ||
業務 | 業務去年收入(歐元) | 佔總收入比例 |
時裝及皮革商品 | 184.5億 | 39% |
精品零售 | 136.5億 | 29% |
香水及化粧品 | 60.9億 | 13% |
葡萄酒及烈酒 | 51.4億 | 10% |
首飾及手錶業務 | 41.2億 | 9% |
資料來源:LVMH財務報表 |
今次收購與LVMH近年的發展方向相符,劵商Jefferies估計,收購Tiffany後,可令集團首飾及手錶業務收入及規模急增一倍。有關業務去年盈利為7.03億歐元,按年升幅37%。
諮詢公司Bain & Co數據亦顯示,珠寶是近年奢侈品下一大表現強勁範疇,預期今年全球銷售達到200億美元,按年增長7%。
珠寶業發展潛力極大,LVMH自然不甘落後,遑論Tiffany擁有3大特質,正好彌補LVMH自身不足,有望達到更大的協同效應。
首先,Tiffany與LVMH旗下Bvlgari、Chaumet、Fred幾個首飾及珠寶品牌,顧客群定位完全不同。
前者定價相對較低,加上設計時尚新穎,向來較受年輕一族歡迎;後者則憑著強大的奢侈品品牌效應,產品普遍被視作身份象徵,因而深得成熟女性追捧。
LVMH收購Tiffany後,不但擴闊顧客的年齡層,更大大降低LVMH這個奢侈品大家庭的入場門檻,增加集團內其他更高端品牌的潛在顧客數目。
其次,Tiffany是環球珠寶市場的二哥,2017年市佔率達10.8%,僅次於歷峰(Richemont)的14.8%,卻高於第3位LVMH的7.6%。
兩者合併後將超越歷峰,成為市場龍頭,市佔率接近2成,變相增加主要對手的併購壓力。
最後,Tiffany近年成功開拓亞太市場,而且逐漸可與美國市場分庭抗禮。Tiffany去年分別有接近4成及3成收入來自美國本土及亞太區(不計日本),日本及歐洲市場則佔15%及11%。
LVMH近年則主打亞洲市場,亞太區(不計日本)收入自2016年起已超越美國,去年為集團帶來近3成收入,高於美國的24%。因此,合併既可進一步鞏固LVMH於亞洲市場的優勢,更成為集團重振美國市場的契機。
收購憧憬早已帶動LVMH股價於本月初再創新高,而周一收購消息公布後,股價再升2%,反映市場普遍認同今次收購作價合理,更能有效集中資源於最具增長潛力的領域。
撰文 : 凌絕頂
欄名 : 國金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