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兵團】港初創藉AI安全檢測 檢測時間省6成

科技 19:18 2019/11/06

分享:

分享:

人工智能安全檢測數據分析公司維視拍(RaSpect)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辛子隽指,人工智能是以輔助形式提升檢測效率,絕非取代測量師及工程師。(陳智良攝)

多種科技發展日漸成熟,不少初創開始利用不同技術,應用在不同行業。2017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安全檢測數據分析公司維視拍(RaSpect)以無人機配合人工智能,進行建築結構檢測。其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辛子隽指,人工智能等技術可協助提升檢測效率,絕非取代測量師及工程師。

助收集數據 絕非取代工程師

維視拍的主要業務為人工智能建築預警檢測,現時已覆蓋香港、上海、波士頓與土耳其,客戶包括發展商、政府、港燈及會展等物業管理和工程機構。辛子隽透露,他曾於航空公司負責飛機檢測工作,當時已利用無人機技術,實時偵測飛機外殼情況。鑑於建築業界未有應用人工智能及無人機等技術,辛子隽在2017年決定成立公司,藉上述技術提供建築結構檢測服務。

辛子隽指出,傳統的建築結構檢測全靠人手處理,花費大量人力和時間。同時,傳統測量師及工程師需定期前往工地採集數據,只憑肉眼及拍照記錄建築實況。「透過無人機等技術,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記錄建築實況,並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建築的結構安全。」他續指,公司的檢測服務可把工序簡化,比傳統檢測節省6成時間,由約一個月縮減至一至兩星期。

即使無人機取代工程師記錄及採集數據,但辛子隽強調其人工智能檢測服務並非淘汰工程師或測量師,而是幫助他們可更省時、省力及更精準地進行檢測工作。他認為,建築檢測的痛點是不少工作都依賴工程師人手進行。因此,他期望公司的人工智能在未來可成為建築的「檢測大腦」。

各地法規不一 依照建築檢測標準

現時,公司可因應客戶需要,以不同形式提供服務,包括全套檢測服務或僅技術分析等方式。辛子隽直言,地域界限並無礙公司在全球各地的業務發展。「的確,單是中港兩地的法規已有大分別。香港法規較齊全,但我們在兩地的檢測服務並沒分別。」他續指,各地法規或會因當地情況或文化有所不同,但只要依照建築的檢測標準即可。辛子隽期望,公司未來可強化其人工智能,進一步藉不同技術完善安全檢測服務。

記者:楊匡然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