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危機】莫迪擬用錢息民憤 印度經濟學家質疑捉錯用神
印度政府取消克什米爾(Kashmir)自治區的特殊地位引發的騷亂持續,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早前提出加強投資當地及提升基建,試圖以經濟利益平息民憤,惟印度經濟學家(Mihir Sharma)在彭博撰文,稱一如香港局勢及英國脫歐爭議,認為解決經濟解決一切是誤判(misapprehension)。
夏爾馬表示,克什米爾經濟雖不算太好,但以印度標準而言不差,起碼失業率低於全國平均,相反支持莫迪的北部地區,一般較窮,發展程度較低。夏爾馬認為莫迪應心知肚明,克什米爾年輕人上街示威主因,並非經濟方面。
夏爾馬指出,一如香港的反修例示威,推動民眾不滿的最主要因素並非貧窮,更涉及深層次的身份認同問題,兩地示威者都擔心失去目前有的自治權,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侵佔過去當地人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由。
香港政府早前派糖,外界普遍認為目的是平息反修例示威,夏爾馬對效果抱有疑問,稱不少香港人將經濟不公義視為身份問題,香港人對自己的政府根本沒有話事權,以至政策向親北京權貴傾斜。
而克什米爾的情況更嚴重,自印度掌控當地以來,當地所謂的自治權已被侵蝕得近乎失去意義,但正式宣布取消自治,則令當地人不得不承認,已對自身政治命運完全失去控制。
夏爾馬指失去自治權,意味入境限制會取消,克什米爾人這個文化身份將會消失,進一步加深憂慮。
夏爾馬認為,身份認同問題已成全球性問題,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中,留歐陣營不斷強調脫歐經濟成本,但公投結果證明,對英國人來說,經濟比不上對英國人身份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