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新總裁】法國支持人選再奪要職 馬克龍外交3連勝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選舉塵埃落定,法國力撐的世界銀行行政總裁格爾奧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擊敗德國支持的候選人勝出。雖然格爾奧基耶娃的支持佔優,但其實未達勝選門檻,加上年齡超過組織規定,今次仍能如爭議下當選,對法國而言無疑是一大外交勝利。
來自保加利亞的格爾奧基耶娃,在法國及多個東歐國家支持下,獲56%成員國,即相當於57%歐盟人口支持,當選總裁。
雖然格爾奧基耶娃的支持度,高於荷蘭對手迪塞爾布洛姆(Jeroen Dijsselbloem),但其實不到65%門檻。歐盟各國經過12小時討論,就此達成共識,迪塞爾布洛姆承認落敗。
再者,格爾奧基耶娃本月中將滿66歲,意味接任時剛好超出IMF總裁上任時不得超過65歲的規定,但據報美國及歐盟願意修例。
獲德國及荷蘭等全力支持的迪塞爾布洛姆,擔任歐元集團主席時支持推動緊縮措施,不少南歐國家對他反感,是落敗重要原因。
格爾奧基耶娃11月將接替轉任歐洲央行行長的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可謂於外交上的連續第3場勝利,也反映歐洲權力核心,漸由德國向法國轉移。
法國近期首兩場的外交勝利,包括法國前財長拉加德成為歐洲央行行長,為該行歷來首位沒有中央銀行經驗的行長。
再者,早前當選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德國前國防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是由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提名,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黨內壓力下,反而投了棄權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