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兵團】港產波希米亞瑜伽服品牌 網店變門市進駐蘇豪區
▲ 服裝品牌Rising Lotus創辦人蘇海靈由網店做到實體店,將瑜伽運動服帶到中環蘇豪區。(曾有為攝)
時裝設計結合瑜伽運動,富有民族色彩和綫條紋理的瑜伽服,將波希米亞文化帶入蘇豪區。90後女生蘇海靈創立自家服裝品牌Rising Lotus,由網店做到實體店,與朋友合夥在中環開設門店,皆因香港太方便,網購風氣不如外國,加上瑜伽服講求貼身,容易購入衣不稱身的尺碼,原來網店都要講行業。
古語以「出淤泥而不染」來形容蓮花,「Rising Lotus」中文解作上升中的蓮花,正正就是以惡劣環境下生長的蓮花鼓勵女性,無論做運動抑或任何事,在艱難的環境都要堅持下去。早在9歲開始已經喜歡為公仔畫衣服的蘇海靈憶述,童年時目睹任職廣告公司的母親,天天穿上漂亮衣裳上班,因而漸漸對時裝產生興趣,但當時還未知道時裝設計可以是一種職業。
愛父叮囑:設計行業吃力不討好
中學後,她搬到美國入讀藝術學校,並在著名美國服裝品牌Abercrombie & Fitch工作,回流返港後,亦有從事與設計及造型有關的工作。雖然在大公司工作可以換來穩定的收入和生活,但創作設計還是受限,需要迎合公司風格,因此她決定花光50萬元積蓄創立自家品牌。幸運得到父母支持,但父親還是提醒:「這行很難做,因為設計很主觀,可能會吃力不討好。」
「其實真正的設計工作只有1成,其餘9成都是其他事。」籌備工作長達1年,由品牌名稱、手繪設計圖、再到尋找廠房,不懂入手也要迎難而上。她坦言,畢竟是一盤生意,需要計算成本多寡,「設計師當然想追求完美,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好好生存下去?」尋找廠房也遇上批量限制,對細品牌來說,其實100件也很多,更試過甫下機就跟了兩名陌生男子上車,坐足整句鐘到「山旮旯」地區看廠房,回想起來也覺得很危險。
最終她在2017年正式推出網店,經網上接定單再郵寄貨品;除了開設網站外,也有利用Facebook及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推廣。不定期也會由綫上走到綫下,擺放期間限定店(Pop-up store),但擺放得愈多,就愈覺得有實體店的需要,決定和另一名首飾設計師組成拍檔,去年8月在中環元創方附近開設Ohemia門店。
香港太方便 網購風氣不如外國
由網店變成實體店,原因是香港的網購風氣不如外國。她解釋,因為香港實在太方便,走到樓下就已經買到生活所需,附近亦雲集購物商場;但美國地方很大,就連買包紙巾都是網購。而香港人出名心急,「沒有等待的時間」,網上交易再郵寄可能都要花上幾天;再加上瑜伽衣服講求貼身,不少客戶擔心網購買錯尺碼,都會寧願親自揀選試身。
開業首半年幾乎日日都要自己看舖,由以前只是電郵回覆客戶查詢及定單,如今就要面對面接觸及解答客人的解難雜症。對她而言,最難的卻是管理「人」,包括客戶及員工。設計作品再突出,也不代表懂得營運推廣,因此開店同時,她亦攻讀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香港分校的奢侈品與時裝管理碩士,一邊學一邊做。
一條褲800元起 定位中高端客戶
Rising Lotus目前以瑜伽運動服為主,但也有內衣及泳衣等衣物合共50個款式。她認為瑜伽品牌的競爭大,淨色的運動服已有很多選擇,因此她將富有花紋和色彩的波希米亞文化引入瑜伽服當中,希望品牌與別不同,事實上,波希米亞的款式也較受客人歡迎。
一條瑜伽褲最便宜由800元起,相比同類服飾算是昂貴,定位中高端客戶群,也是擇址中環蘇豪區的原因之一,因為客人要買得起,當然附近也有不少瑜伽及健身中心。目前店舖月租8萬元,每月整體營業額為20萬元,過去一年單計Rising Lotus的品牌營業額則達100萬元。創業3年,開門店1年,未做到回本賺錢,但就已經平衡收支,創業路上現曙光。
撰文 : 張凱傑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