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外媒也關注 彭博社解讀香港示威者4招
香港政府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風波持續,大批示威者周日在九龍區上街。彭博社解讀由2003年7月1日反對「廿三條」立法的50萬人上街,直至《逃犯條例》引發的示威,發現香港示威者的策略與以往有所不同。彭博社指,現時香港示威者的示威方式明顯比以往較多樣,亦令政府難以猜測示威者的行動。
- 方式1︰大規模示威
由6月9日起,民間人權陣線(簡稱︰民陣)所發起的多次遊行,參與人數眾多。遊行氣氛良好,部分示威者更協助民眾登記成為選民,以在區議會選舉中投票。
《逃犯條例》引發的示威遊行人數 | ||
日期 | 主辦單位估計人數 | 警方估計人數 |
6月9日 | 100萬 | 24萬 |
6月16日 | 200萬 | 33.8萬 |
7月1日 | 55萬 | 19萬 |
- 方式2︰衝擊
6月12日及7月1日均有發生警民衝突。彭博報道指,示威者多以年輕人為主,他們戴上口罩、防護鏡、頭盔及雨傘,避免受到警方施放的催淚彈影響。彭博形容,示威者之間協調能力高,部分示威者會在場分發食物、水及口罩等。
6月12日︰大批示威者包圍立法會大樓,並佔領附近道路,部分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警方施放150枚催淚彈,驅趕群眾。
7月1日︰有示威者打破立法會大樓的玻璃,晚上更有示威者闖入立法會,並於會議廳內掛起示威標語。
- 方式3︰包圍
彭博形容,雖然有部分示威者投擲雞蛋,但6月21日、26日的示威行動都是和平,而且示威者有共識地不與警方有衝突。
6月21日,逾萬名示威者包圍警察總部達15小時,要求警方釋放被捕的15名人士,並要求警方要求撤回 6月12日 「暴動」的定性。
6月26日,示威者再包圍警察總部,約6個小時。
【反修例】英外相:原則高於利益 拒排除制裁中國之可能(第二版)
- 方式4︰快閃
6月21日,數以百計示威者突然包圍入境事務大樓。6月24日,部分示威者突然圍堵稅務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