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博弈】史上兩強只活一個(2):城下之盟扭轉日本國運
中美貿易戰升級至中美科技戰,特朗普政府嘗試封殺華為,遏制中國5G科技發展。特朗普重新發動中美貿易戰,再劍指華為為首中國科企,加上中美台海、南海博弈升溫,美國全方位遏制中國之局盡現。
美國這現存超級大國一哥,會怎樣對付中國這新興超級大國二哥?回顧美國過去處理美英、美日、美蘇3段一哥與二哥關係,看美國如何殺死對手,在今天相信具有現實意義。
【中美大博弈】史上兩強只活一個(4):中國需打一場「贖罪日戰爭」
- 美日博弈:一主一從,對日施壓即控制
美國與日本戰後可謂形成了主從關係。美國在二戰打敗日本,派兵佔領之,但美國同時出於圍堵蘇聯需求優待日本,不予追究天皇戰爭罪責,讓日本得以保持固有制度。美國亦大力扶植日本經濟,在資金和技術上予以支持,並向日本貨開放門戶,令日本經濟飛速發展。
但美國很快對自己種下的果實眼紅。
日本經濟60年代經歷多年雙位數增長後,國內生產總值(GDP)在70年代初已達到美國一半,不到30年間由二戰戰敗國晉身世界第2大經濟體。「日本製造」更成為優質標誌,征服美國市場。
日本對美國出口形成巨額貿易順差,日本累積大量外匯儲備,買入大批美債,更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
日本經濟獨領風騷搶去美國風頭,美國既深感不安,還擔心日本會順勢來個政治翻身,擺脫美國影響。
與此同時,世界格局與美國國內政局變化,使美國在與日本競爭中更顯弱勢。
70年代爆發兩輪石油危機,能源價格急升激起美國通脹,聯儲局於是大幅加息應對通脹,加上80年代列根政府大舉減稅,導致縱使美元已經脫離金本位,美元匯價仍在國際資金湧入下飆升。
美元兌日圓在1980至1985年間勁升約50%,嚴重加劇了美國對日本貿易逆差。商人特朗普當年對此已經相當有意見,主張對日本貨加徵關稅。
美國面對當年世界第3大經濟體西德也面臨相同問題,於是在美企大力遊說下,將矛頭指向貨幣。美國把問題根源歸究美元太強,過份有利貿易夥伴出口而損害美國製造。
美國亦看準了日本與西德「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短板,認定兩國無法承受與美國反臉,失去美國市場和保護之痛,威迫利誘兩國簽署城下之盟。
美英法日德1985年與美英法簽署《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五國一同干預匯市,讓日圓、德國馬克兌美元有序升值。美元兌日圓在其後兩年貶值約一半,由1美元兌250日圓跌至120日圓水平。
對日本而言致命的是,國際熱錢在日圓暴漲下湧入日本,數年間將日本股市樓市炒至瘋狂地步。
日本經濟大泡沫期間,東京證交所上市企業總市值一度超越紐約證交所;東京樓市亦曾有當地地價相當整個美國一說。
隨之而來就是1990年日本泡沫爆破,以及至今未能擺脫的物價下跌、人口老化、生產力萎縮的「失落數十年」。
誠然,《廣場協議》並非日本經濟衰敗直接原因。西德同樣有份簽約,經濟卻沒有從此走下坡。
日本所以接受廣場協議,亦有寄望日圓升值吸引資金刺激內需,調整依賴出口經濟模式的考慮。但日本在簽約之後經濟調控卻是失敗的,未能防止熱錢盲目推高資產價格,或導向資金用於提升生產力。
美國削減對日本貿易赤字目標也未能達到。縱日圓大幅升值有損日本出口,但美日經濟和市場結構未變下,決定了美國對日本貨需求不減。美國對日本貿易赤字規模,今天在美國對多國之中仍然位居前列。
不過,《廣場協議》仍是日本戰後國運重要節點。美國有意無意之間,以一紙協議相當有效地瓦解了日本對自己一哥地位的潛在威脅。這亦反映了美日屬於主從關係,政治上並不對等,美國只要輕輕施壓,即能主導日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