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動畫人:發展事業要平衡商業與藝術
▲ 日本動漫伴隨不少港人成長,本地動畫人麥少峯堅持以2D手繪風格創作28年,皆因宮崎駿作品《天空之城》1987年於香港上映時,令他從此嚮往動畫製作。(陳偉能攝)
有言本地動漫路難行,早年缺乏動畫教育培訓,想要在動畫界「打滾」,往往需要無師自通。本地動畫人麥少峯,憑着對動畫的熱愛與毅力,由1991年入行至今,曾從事不同類型工作,包括在報館擔任美術主管、在潮流雜誌連載漫畫、雕塑創作等。
麥少峯指,現時本地手繪動畫創作人「5隻手指數得完」,找同路人艱難;入行以前,當然亦有聽過不少前輩教誨,指行業「搵食」艱難,但他依然選擇迎難而上。
平日靠接Freelance生活,再默默耕耘,獨力製作出一條又一條動畫短片,潛伏5載,終「捱出名堂」。
夥「紙本分格」 賣漫畫送模型
他笑言,要利用動畫來「搵錢」,單靠獲獎也非長遠之計。他指出,能平衡商業及藝術,才是理想中的發展模式,有助持續發展。
去年底他與「紙本分格漫畫計劃」合作,推出第一部較長篇的個人漫畫集《灰飛不滅》(Ashes To Ashes Not),賣漫畫作品之餘,亦送上玩具模型。他指出,這或會是一個新契機,以推動持續發展。他未來或會與紙本分格繼續合作,以同樣方式推出作品。
他另指,目前要專注個人創作,製作動畫長片。雖然動畫製作要靠資助完成,目前尚未有方法將其變成一件商品,但仍希望為此繼續奮鬥。
洽談合作 創作應開放有風格
現時創作動畫門檻較以往低,競爭更激烈,新晉動畫人該如何突圍?他指出,找出個人創作風格就是核心。雖然他受宮崎駿作品影響而萌生入行想法,但他討厭跟風,每次創作都堅持個人風格,作品才會有靈魂。
他坦言,在洽談商業合作時,當然有遇過要求將作品「大改特改」,甚至要求改至完全脫離了原有風格的客戶。然而,他認為商業創作也應該要開放,「客戶找我合作時,大多都了解我的創作風格,會尊重原創,都能與他們好好溝通;相反,若他們不明白,我也不會勉強合作。」
撰文 : 張寶燕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