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工作室盛載無限創意 90後「小薯茄」港式短片放笑彈【有片】
香港人生活乏味,特別是工作壓力大的港人,間中愛看網絡的搞笑短片舒壓,不過並非每條搞笑影片都會「受落」。但香港就有班「小薯茄」仍然存在那團火,積極尋找屬於香港人的笑點,拍出一條又一條令港人充滿共鳴又爆笑的短片,說的就是本地製作公司「小薯茄」。「小薯茄」由一班90後年輕人發起,愛從日常生活中找出大家的共鳴,再拍成短片大放笑彈。
在一個小小的工作室裏頭,卻有著無限大的創意。當初小薯茄由8名年輕人組成,現時成員增至13人,當中包括4名搞笑又可愛的幕前成員──程人富、童童、阿冰、阿J,以及最功不可沒的幕後成員──導演高Ling、編劇Kenneth、後製Kiko以及攝影師阿齊。
導演高Ling表示當初成立小薯茄只源於一份學校project。高Ling、Kenneth、阿J、Kiko均是電影學院出身,一開始只是為做project而組成,但後來發覺大家非常「夾」,便決定找題材繼續拍片。
每個讀電影的人都希望可以做Production House,但發現都頗難做,便打算先拍短片讓大家看看,於2016年9月正式開始營運小薯茄的Facebook Page。
香港人迷之笑點
小薯茄短片中的人物不多,但人物性格夠「貼地」,深得大批網民喜愛。例如程人富及童童飾演的情侶,演活了一眾情人間相處的情況。想踩中香港人的笑點並不容易,到底小薯茄是如何發掘?經過一年多以來的參透,高Ling指港人最喜歡看多對白的內容,最好是多笑位而且又能帶給觀眾一點資訊的。
製作之路從來不易,小薯茄一開始參考外國製作7秒搞笑短片,可惜港人反應一般。
7秒的搞笑短片要觀眾多想,想像片段完結後發生的事才會好笑。可惜我們發現那種節奏不適合香港,因為香港人更喜歡明顯、直接的表達方式。如果觀眾不多想,那個笑位就去不到了。
為了令影片更中港人心意,他們會分析笑片成功的元素和背後的邏輯,摸索一段時間後逐漸發展出自己的一套。
我們的題材主要都是圍繞生活上的小共鳴,然後「煲大佢」。
結果影片非常成功,小薯茄漸漸摸索屬於他們的搞笑節奏,演員程人富更發現不少影片有《皆大歡喜》的影子。
可能因為從小到大都看TVB,所以多多少少或會受到影響。我們的影片與皆大歡喜一樣都屬於多說話、節奏快、多笑點,所以港人可能比較喜歡。
現時他們的影片大多圍繞情侶的生活,可是他們引起共鳴方式跟一般的情侶專頁不同,他們更喜歡表現一些大家不敢說的心底話,令很多男、女朋友看完影片後,都會在下方的留言空格默默Tag自己的另一半,證明他們的影片的確引起不少情侶的共鳴。
除了情侶之間相處的小細節外,他們亦會拍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短片,例如大熱影片「5秒定律」,就表現了大眾常說的「即使食物掉在地下,只要5秒內撿起也可以吃」的話題。該條影片非常火爆,在其Facebook專頁上有接近8000個Like,可謂小薯茄的彈起之作。影片的成功,正正反映香港人特別愛這種人人都經歷過,富有生活共鳴的影片。
為搞笑攪盡腦汁
小薯茄的創作主要由導演及編劇一手包辦,高Ling和Kenneth時常參考網絡熱話,了解港人的生活節奏,從而激發靈感。
很多短片的主題已經被人拍過,但不同的地方是你如何演繹這個主題,這就是我們研究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生活上有這些共鳴,但大家想看的是你如何「玩」這個共鳴。
當然幕前的演繹亦是小薯茄「好玩」的地方。4位幕前演員不時都會爆發小宇宙、即興發揮,配合對白節奏、表情、態度,把笑點更上一層樓。程人富認為這是一群年輕人拍片的好處,因為演員和導演都在學習,大家可以相互給予意見。反而大導演就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大家必須跟從。
其實都是互相配合,我們只懂自己領域範疇,所以不懂的就要靠對方。Kenneth寫的劇本會影響到我的演繹,我的演繹又會影響到導演,互相彈來彈去。
獨樹一格的正面廣告
小薯茄清新、正面的形象和拍片風格可謂網絡上的一股清泉,以致吸引了不少名人、企業、甚至政府機關主動合作邀請拍廣告,例如吳浩康、劉浩龍、消費者委員會、香港警務處等。
廣告每次都獲得不俗的反應,顛覆了傳統賣廣告一定要在電視的做法。他們的成功在於找到普遍港人的共通點,並將共通點放大、誇張化,令人不其然回想自己曾經遇過的境況,笑破肚皮。
高ling指他們喜歡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產品或廣告,因為特別「好玩」,可以把產品與日常生活互相連結,再將共鳴位放大,令大家接受這則廣告。
通常共鳴是來自於問題,所以我們會為問題找個解決辦法或誇張這個問題。
正如廣告短片「在Subway叫餐時」,正正表現了港人在Subway點餐只會說「This,this,this」的困境。雖然整條短片一看就知道是廣告,但大眾卻非常接受,心甘情願「畀Like」,高Ling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成功戳中港人的共鳴位:
因為觀眾在前面的片段已經「失守」大笑,所以後面好Hard sell都可以。
除了幫企業、政府機構賣廣告,他們亦有與明星合作宣傳。不過作為拍戲經驗較少的素人演員,與明星對戲一定會有壓力。程人富與劉浩龍對戲時就發生過特別尷尬又難忘的事。
當時我要在劉浩龍師兄面前裝作享受地演唱他的歌,但我只練習了副歌的4句『極危險,連思覺像也失調......』,結果在演唱時師兄卻幫我「起頭」,由頭開始唱......我一句也接不到,尷尬到傻,只在傻笑。
現時,小薯茄的Facebook Page已經有56,000個讚好,不斷有名人、機構邀請合作。未來,他們都希望可以發展較長的影片,甚至拍攝網絡劇,繼續創作港式笑片。
【延伸閱讀】年薪逾百萬YouTuber 「笑波子」:遇到機會要珍惜
▲ 「小薯茄」由一班90後年輕人發起,愛從日常生活中找出大家的共鳴,再拍成短片大放笑彈。
撰文 : 呂珈誼 TOPick記者
楊宛茜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