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設計師用文字說故事 一筆一劃勾出香港情懷
漢字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在生活中最常接觸,卻被視作理所當然的事物。城市大小角落充斥密集的資訊,從手機屏幕、書籍、電腦、招牌、路標、指示至建築物,全是字體設計師需要考慮的生活情狀,每個字的造形、比例、細節和風格背後,是嚴謹規條和匠心精神。
字體設計師關注的不是個人,而是用家、行業和文化的整體性,影響力足以滲透社會的不同層面。
「文字是我們每日睡醒後,第一個接觸的溝通媒介,重要如空氣,卻無聲無形地存在。」陳濬人(Adonian)這般形容文字與生活的關係。Adonian從事視覺平面設計工作,是少數從事研究和製作的香港中文字體設計師之一。
早於2012年,陳濬人決意專心鑽研一種常見於香港街頭的招牌字——北魏體,走訪港九新界不同區域拍照、收集街頭招牌文字風景,同時跟隨書法家研習傳統書法。
原因是近年城市發展急速,迫使老店結業、遷拆,加上街道招牌條例收緊,令香港獨有的人文招牌風景逐漸消失,這些流行於戰後至1980年代的書法字招牌,大多是知名書法家作品,如區建公、蘇世傑,源流可追溯自清朝、魏晉南北朝等時期的書法風格。
招牌人文風景
以北魏楷書獨步書法界的區建公,經常為不少店舖、建築物及機構題字,由酒家茶樓、五金行、肉食公司、藥行、同鄉會、醫務所不同行業甚至大廈採用,特點是撇捺勾的筆劃誇張,遠距離閱讀時字形樸實,容易辨認,擁有共同性。
區公書法深受碑學派書法家趙之謙影響,風格介乎於魏和楷之間,工整中帶動感。
其書院子弟包括書法博士生王覺亮,還有隱世的貨櫃廣告公司負責人楊佳,二人都是Adonian在尋找北魏源頭過程中結識的隱世書法前輩。
他懷古卻不沉醉於過去,眼光遠看未來。
設計師要研究漢字背後風格源頭和演繹方式,從毛筆、碑體至電腦,尋找一種適合當下時代的造字和應用方法,長遠目標是利用設計思維,建立一套香港北魏真書字體。
匠心匠藝
開發中文字體,是一件漫長、成本高又艱辛的事情。英文最大的character set是1,000,漢字最多卻是7萬,客戶一般需要4、5萬字。
造字過程包括處理字體的正負空間分割,由於筆劃繁多、結構複雜,難度在於調校統一風格、大小高度比例,極之考驗時間、耐力和精神。
柯熾堅是香港第一代字體設計師,我們日常生活上使用和見到的電腦字體,包括儷宋、儷黑、少女體、超黑體,都是他與團隊們在過去30多年來創造,如1980年代於港鐵站內廣泛使用的地鐵宋、50多套中文字體庫,和開發期長達8年時間的信黑體,後者筆劃細緻、清晰,強調現代感,適合在電子產品和路牌上使用。
從印刷、電腦、手機數位等不同時代,柯熾堅深深地體會到造字是一件永遠無法停止的創作,設計師如匠人般年年月月地調整,對於美學與文字理念,總有新體會。
你會在細微到幾乎看不見的地方,細細地調整,這勾勒可圓些、簡潔些?骨架主副安排,筆劃、空間的比例等。
前進再好些
書法造字的永字八法,包括點、橫、豎、勾、仰橫、撇、斜撇和捺,每個細節設定看似微小,往往在版面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兩岸三地的年輕設計師,愈來愈關注字體設計,除了大量歐亞字體學書籍出版,設計師們也聯結研究不同年代的出版物和演繹方法。
字體設計師許瀚文,留意到華文出版物中,少了一種柔軟的字體,於是開發空明朝體,特點是字與字空間多些,有如空氣流動的呼吸感。設計時,第一條橫綫就用了3個月時間,從2014年至今,依然持續地慢慢造字,更漸成為業界設計師選用於書籍、海報和唱片封面。
現代社會注重效率,要快靚正。造字則是年月累積,正所謂生活要美好,必要講究細節和質感。
【延伸閱讀】因字醜苦練書法 80後硬筆書法家創電腦字款【有片】
【延伸閱讀】西洋書法家為連卡佛LV手寫邀請卡:寫好字重在堅持
【延伸閱讀】留住香港傳統手藝 80後傳承花牌老字號
【延伸閱讀】要孩子愛上中文 由寫字開始
撰文 : 巧詩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