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青年北上養魚種菜 $6000創業吸$1200萬投資

商業 16:48 2017/07/24

分享:

分享:

堂堂大學生跑去內地荒山野嶺研究如何養蒼蠅蛆蟲,有多少家人能接受和支持呢?3名90後大學生去年暑假帶著6000元北上創業,獲免費借用土地試搞「魚菜共生」,以含豐富蛋白質的蠅蛆蟲養無毒魚,及種健康有機菜,成功吸引港商投資1200萬元,目標打造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魚菜共生生產基地。

Victor、立鋒和Mandy是中學同學,三人分別就讀中大工商管理、理大酒店管理和樹仁大學新聞及傳播系。他們和一般年青人一樣,閒閒聊總會發創業夢,例如開咖啡店、甜品鋪等,但都只是空談。

去年大學畢業前時,Victor和立鋒按校方要求,需進行一項「社會實踐」計劃,Victor聽從一位在實習時認識的港商意見,嘗試發展魚菜共生。

所謂「魚菜共生」是指不添加農藥、化肥、生長激素等,在無土的水循環中,以魚的排泄物為植物提供營養,植物吸收養分並可過濾水質,又靠微生物將魚的排泄物分解,為植物提供養份,最終生產出有機蔬菜,及健康無毒的魚,屬於省水、節能及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

但在香港找地方發展農業並不容易,三人當日每人帶著2000元,懷着「畢業前大家去一個月camp」的玩玩下心態,北上覓地種菜。

他們到過中山、東莞、佛山等城市,但借地的請求都被婉拒,最後去到江門開平,江門市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基地負責人不但願意免費借出400平方米的大棚、提供住宿,還替他們申請5萬人民幣「市長機動資金」創業,這一切都令他們感到意外和鼓舞。

淘寶蒼蠅繁殖幼蟲失敗

他們剛接觸「魚菜共生」時完全零認識,以為看相關書籍便成事,結果種出「奇形怪狀、好瘦、顏色不佳的菜」。

Mandy舉例說,根據書本及互聯網的知識,只要把蒼蠅困在蚊帳中,便可繁殖出富蛋白質的蠅蛆(即蒼蠅幼蟲),用以餵飼魚類。他們遂於淘寶購入蠅種,但發現繁殖的蒼蠅除了第一代外,其他都不活躍,估計網購的蠅種可能經過人工繁殖,不適合在廣東地區生長,加上近親繁殖基因不好,才生出不活躍的蠅蛆。

Mandy坦言,當時大家很灰心,但仍然嘗試從生活中找啟發:

我們去街市收集魚腸、爛菜,又到隔離豬場收集豬屎,希望吸引烏蠅過來產卵,然後收集牠們的卵子繁殖成蠅蛆來餵魚,最後真的成功了!

三人由於缺乏經驗,在實驗初期種出來的有機蔬菜均奇形怪狀,顏色也發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花了4個月的時間,他們才種到第一棵「靚」菜,但又面對另一難題。他們沒有錢買器材,市面一部過濾器動輒要數萬元,三人決定自製過濾器,由選擇過濾器的材料到製作小型模型,經過十多代過濾器的改良,他們才成功製成一部適用於魚菜共生的過濾器,並為此申請專利。Victor說:

我們研發不同設計方法的過濾器,分別適合過濾魚糞、樹葉、砂石等,前後用了半年時間作研究,最後發現自己做的比外面買的更好用。

經過4個月的努力,三人終於種到綠油油的有機蔬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家人看不起是最大的挫折

這3位90後青年大學畢業後投身與就讀學科完全不相關的農業,這條路走得並不容易。Victor形容:

我們的生活比一般農民還要辛苦。

他解釋,每天除了在烈日下勞動,還要接駁管道、改善系統、統計蔬菜生長數據及水質數據等,晚上三人隨便在路邊吃一頓30元人民幣的晚餐,就回宿舍整理資料及開會討論至夜深。

除了睡覺、吃飯,其餘就是工作,沒有自己的娛樂時間,要做很多數據搜集和資料整理。

創業固然辛苦,但家人不諒解更令他們感到心酸。Mandy當初向家人表示要北上創業時,曾與家人大吵一場:

他們的觀念很古舊,認為做農業就如從前般要耕田、挖地、日曬雨淋,不理解女孩子為何要做這種工作?

今年新年時,Mandy家人參觀種植基地,但家人仍認為在荒山野嶺中沒有商場、娛樂,不應如此虐待自己。

立鋒亦因北上發展遭家人疲勞式轟炸,難以接受一個大學生畢業後不正常找工作,反而選擇不可靠的創業,不但沒有收入,還要不斷付出。但立鋒認為,現在的收入雖不可觀,但學到的東西卻令自己終身受惠。他說:

其實我不是在偷呃拐騙,為何家人有這麼大的反差?他們經常性潑冷水、看不起、不支持的態度,對我而言是一個挫折。

立鋒、Victor和Mandy每天需收集蔬菜數據,並討論生産試驗進度。(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港商投資1200萬創有機品牌

三人現時仍在進行生產試驗,但今年1月,意外獲當初建議他們發展魚菜共生的港商投資1200萬港元,用以興建現代化溫室及魚菜共生循環生態生產設備,預計項目佔地面積達50畝,並會創立有機蔬菜品牌,以生產商的角色向全國供應價格相宜的有機蔬菜。

三人目前獲支津貼,只夠生活費。面對創業路上種種的挫折與艱辛,Victor直言:

看見同屆畢業同學在政府、銀行找到很好的工作,曾反問自己點解要留在連霓虹燈也看不見的農村,有時候還要忍受停水、停電,不禁質疑自己當初的決定。

但當看見有機蔬菜愈種愈好,甚至發明能獲取專利,即使現在所走的道路與原本設計給自己的路線不一樣,三人仍無悔當天的決定。

【延伸閱讀】90後情侶的創業路 揭盈利700萬元的秘訣【有片】

【延伸閱讀】曾錦強:創業要三思

【延伸閱讀】17歲少年IG賣「指尖陀螺」半年賺270萬

【延伸閱讀】迷上英式英語的蕭叔叔:別讓他人眼光限制自己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