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拜師學煮焿湯 80後香港情侶創業追趕上車夢

商業 17:52 2016/12/20

分享:

分享:

小店開業不久就有大批媒體報導,吸引不少人專程入元朗品嚐,短短一個月已達到收支平衡。(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香港人經常外遊,很多人會首選鄰近的台灣,皆因價廉物美,最適合識飲識食的港人。

元朗食肆林立,喜愛台灣美食的人不難發現,最近在又新街出現新面孔,就是經常大排長龍的台灣老字號「羅東肉焿番」。離遠看一對情侶努力用國語招待客人,原以為又一台灣小店到港開店,細問後發現是一對八十後香港情侶親身赴台拿到特許經營權,在港開設首間正宗肉焿湯小店,每日更賣出200多個魯肉飯、百多碗肉焿湯,開業一個月已收支平衡。

小店並不是位於大街,但仍有不少街坊特地轉入小巷惠顧。(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光看名字可能連熟悉台灣的人都不太了解,「羅東肉焿番」總店是一家位於宜蘭的小店,其菜式炸肉捲甚至疲列入台灣國宴,是旅客之間知名的小食店。八十後老闆Henry和Iris當初打算將肉焿湯帶回香港,於是大膽試一試,

之前去台灣旅行食過,返到香港心掛掛,覺得好好味,係香港又搵唔到肉焿,只有花枝焿類,所以就想帶返嚟分享。

為了挑選最好吃的一間,他們嘗過無數間肉焿店,最後選定這間50多年歷史的小店。

Iris回想起當時的拜師過程,「覺得好傻,仲要唔知成唔成功」,二人只是寫了個計劃書,帶着個大背囊登門拜訪,最後誠意打動老闆,將秘方傳給二人。他們整個星期在店舖幫忙,並參考運作,

成個過程前前後後加埋兩個月,回到香港後和師傅都有保持溝通,對於開張佢哋比咗好多意見,就連開店那天都有來香港支持。

其實他們最想是引入炸肉捲來香港,但製作步驟繁多,加上人手不足,目前希望做好肉焿湯,打好口碑,再將更多當地美食引入香港。

【延伸閱讀】 90後拍檔3年儲60萬開居酒屋:做生意不一定要賺盡

保留特色 混入港味

情侶檔保留台灣小店風味,堅持以國語招待客人,打着正宗肉焿湯的旗號,吸引不少在港台灣人來品嘗家鄉味道,

元朗原來有好多台灣人,佢哋見到肉焿會覺得好親切。

二人在總店幫忙時,也學習了一個星期台語,能用台語點餐和簡單聊天。因此不少街坊都誤以為他倆是台灣人,紛紛叫「你哋唔好扮香港人」,令他倆哭笑不得。

Iris稱,食物忠於台灣口味,但亦有一直聽從香港人意見來改進,譬如香港人習慣「有嘢食有嘢飲」,他們就推出包含冬瓜茶的套餐,同時又留意港人沒台灣人那麼嗜甜,而將冬瓜茶糖度降低。他們亦有鑽研新菜式,如香港限定的乾拌麵。香港小店內並沒有太多選擇,Iris解釋,其實這是跟從台灣店傳統,加上所有食物都是新鮮製造,現時人手只有兩人,太多也做不來。

這個套餐一次過嘗到店內招牌,有湯有飯有飲品,只售45元。(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由於要原汁原味,大部分食材在香港找不到替代品,所以都是從台灣直送過來,成本比較高,但今年9月開店至今兩個多月,已達到收支平衡。Henry和Iris坦言,

當初都係博一博,香港人鍾意新鮮,會覺得肉焿湯好似碗仔翅,會試吓。

開張不久就吸引不少九龍和港島區的朋友專門來元朗覓食,高峰時,每日可以賣200多個魯肉飯,百多碗肉焿湯,賣清就關門。

與人分租 不設堂食

他倆認識的過程也挺像台灣偶像劇的情節,當時Iris任採購員,Henry送貨到同一幢大廈,因而認識彼此。碰巧Iris要到台灣旅行,Henry說要介紹當地美食給她,才拿到她電話,Henry笑言是「靠食物呃到佢返嚟」。

當時的他們可能也想不到現在會一同開台灣小食店,這對情侶之前毫無做飲食經驗,只是閒時在家「煮飯仔」。以前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Henry覺得每天開店「攰過送貨」,Iris亦坦言最初吃不消,「轉變好大,以前做文職成日坐,依家成日企,勞動好大,每日都好易抽筋,但慢慢就習慣。」

倆小口分工合作,每天堅持新鮮製造,賣完即止。(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這個創業大計想了兩年,但一直在掙扎,不敢放棄事業,直到今年年頭才下定決心辭職去學師。令Henry毅然辭職創業的理由是希望上車,他指就算以前每個月收入3萬元,只夠一年去兩三次旅行,

若果要買樓係完全唔得,今次係放手一博,希望贏到層樓返嚟。

小店現時只有外賣,沒有堂食,加上他們和串燒店分租,最遲晚上7點就要關門,限制了小店的發展。Henry覺得現在始終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店,希望今年努力賺多點,再作打算。

(節錄)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76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其他熱話】365日儲錢法 每日多儲1蚊買樓結婚有辦法

【其他熱話】花膠阿膠勿亂食 中醫:身體易「愈食愈傷」

【其他熱話】易潔鑊會致癌?專家拆解易潔鑊釋毒風險

【其他熱話】小六功課認名人 家長:真係認唔到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iMoney智富雜誌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