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銀行業6大面試技巧 王冬勝:要熟讀世界大事
▲ 相片來源:iMoney 智富雜誌
金融界近年的熱話是FinTech對傳統銀行業的衝擊,從多項數據顯示,金融科技公司獲得的投資額、用戶都以倍數增加,傳統銀行的個別業務將因此在市場上被蠶食,銀行業前景是否一片黯淡,縱橫銀行界36年的滙豐銀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有不一樣看法。
早前他到香港大學演講,提到銀行業與4、5年前比較,已有相當大的分別,但市場上只要仍有貿易、有投資及私人資產流動,即代表仍有融資活動,銀行業因此是長做長有,而如果FinTech欠缺監管,只會為金融業帶來危機。
他又奉勸有意投身銀行業的準畢業生,不要忽略與人溝通的技巧,更要熟讀世界大事,以免面試時被問到口啞啞。
全球各國大搞FinTech,傳統銀行業績大不如前,王冬勝在講座提到滙豐控股(00005)股價由4、5年前的80多元,降至近年40多元,監管機構對銀行業的規管也愈嚴格,但他卻大談行業前途光明,是否有點反潮流而行?
王冬勝認同FinTech將是行業的重要部分,所有事情如轉帳、買賣股票已可透過手機處理,絕對是一件好事,但FinTech目前欠缺的是監管制度,
任何與金融制度有關的東西,如果沒有規則監管,將是非常危險的事。
FinTech與傳統銀行並非勢不兩立,王冬勝又說,香港正發展與金融市場相關的科技,傳統銀行參與其中是理所當然的。
10次金融危機的啓示
1980年加入銀行業的王冬勝細數自己經歷過10次金融危機,從1981年的股災至年前的歐債危機,每一次香港人縱有損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卻從未動搖,原因是本港的金融市場相當成熟,成為不同投資者的集資地點,
從去年年中的內地股災可見,內地推出溶斷機制,數天後又撤回,香港股市雖然受到影響,但完全沒有受任何政府干預,一切如常運作,香港已有很好的制度和人懂得應對金融危機。
他又說,自2008年雷曼事件後,香港的金融制度規管更是較以往嚴格,包括經營銀行的條件、市民開立戶口和銀行向客戶推銷投資產品的程序等方面,而規管更是可以保護納稅人,
雷曼事件之後,(美國)很多銀行出現危機,政府要出手,即是用納稅人的錢。
王冬勝多次借助現時的市場趨勢,強調傳統銀行業長做長有,
銀行業是有未來的,理由非常簡單,只要市場上有貿易、投資、私人資產流動,就會有銀行業的存在。
需求1:貿易
現在很多亞洲國家與中國內地有貿易關係,舉例說,澳洲有三成貿易額來自中國,南韓是25%,馬來西亞大概是20%至25%,也許經濟有起跌,正如現在慢了下來,但貿易是不會停,而且會繼續增長。
需求2:投資
最近滙豐完成一單交易,是一間內地公司收購一間瑞士公司,交易金額是30億美元(約234億港元),這類跨地域的投資活動將來會愈來愈多。
需求3:私人資產轉移
現代人在不同國家流動,例如移民,當他們流動到另一個地方,他們的資產會一同流動,或想在不同國家投資,都需要當地的銀行服務。
王冬勝提出的理據離不開中國市場因素,但他亦提醒學生,不能只向內望,否則難以長久,面向國際、與時並進才能維持香港人的優勢。
溝通技巧至為重要
在全球經濟和銀行業轉差之下,一眾新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也許更為激烈,《iMoney 智富雜誌》向本港兩大學府查詢商學院畢業生以往的就業情況,中文大學商學院發言人稱,2013至2014年的畢業生就業率逾98%,加入銀行及金融業的比例為24%;
香港大學則表示2012至2014年整體畢業生就業率逾99%,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畢業生大多加入商業機構工作。
王冬勝更即場向學生傳授6大面試小貼士,
很重要是溝通。
首先你要懂得說廣東話,英文要好,最好可以說國語;如果我與你(學生)對坐交談,你是否可以自在地與我對望、交談?
在面試的時候,我見過很多學生,當我望住他們,他們自然望向地下,開始與地板傾偈,如果你不望住我,我不知道你是否真誠、是否可信任,你的身體語言無法告訴我你是真誠的。
王冬勝甚至懷疑,現時的學生是否懂得打呔以及與人握手。
王冬勝過往經常說,如果有一天他退休後執起教鞭,他的教材將是一份國際報章,從中揀選一篇報道與學生討論。在講座當日,你問在場約100人是否有每天閱讀國際報章的習慣,結果只有3人舉手,他所指的溝通包括談話內容,
如果我在面試時問你,油價下跌對各國以至香港有何影響,你是否懂得回答?
中東開戰又會如何?雷曼事件之後,美國政府大幅貶值美元,對香港的影響是甚麼?
你必需要很快回答到這些問題,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銀行家,說話時必須有邏輯,了解國際上發生的事。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42期(收費閲讀),標題經TOPick 編輯修改,原題為「滙豐大班王冬勝授6大面試小貼士」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iMoney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