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IPO|港交所新股回撥諮詢 引發投行與零售經紀行間博弈?
撰文: 伍鍵文
發布時間: 2025/03/17 07:30
最後更新: 2025/03/17 11:57
▲ 新股IPO|港交所新股回撥諮詢 引發投行與零售經紀行間博弈?
- 港交所建議收緊新股回撥機制
- 投行指回撥機制扭曲價格,散戶經紀行反對
- 港交所:現行機制與市場結構不匹配
近期新股市場再掀起熱潮,甚至出現逾25萬人追捧單一新股盛況。然而,港交所 (00388) 本周三(19日)結束的新股定價機制諮詢中,提出收緊公開認購超購時的回撥機制,引發投行與零售經紀行之間的博弈。大型投行普遍認為,現行回撥機制扭曲新股價格,且與全球市場做法背道而馳,散戶經紀行就指,最新的建議忽視香港市場特質,並向大行傾斜。
根據現行規定,新股一般分配10%給散戶、90%給國際配售,並按超購倍數回撥(特專科技公司除外)。
IPO公開認購分配機制 | ||
公開認購超購倍數 | 初始分配比例 | 回撥後分配比例 |
少於15倍 | 10% | 無回撥 |
介乎15至少於50倍 | 30% | |
介乎50至少於100倍 | 40% | |
100倍或上 | 50% | |
港交所諮詢文件建議分配機制 | ||
初始分配比例 | 回撥後分配比例 | |
方案一 | 5% | 上限20% |
方案二 | 10%至50% | 無回撥 |
富途:新措施令散戶「蒙受巨大損失」 某券商高層:進一步壓縮中小型券商生存空間
向回暖中的新股生意「潑冷水」,散戶業務較重的券商反對調整回撥機制。富途(美︰FUTU)早在2月已公開表態反對,稱新措施會令散戶「蒙受巨大損失」。信誠證券亦發表聲明,強調現行機制多年來運作良好,
富途證券首席策略師陸秉鈞在本報專欄文章中直言,新措施明顯偏向機構利益,違背回撥機制設計初衷的公平精神,並引用數據指出啟動回撥機制與「破發」無必然關係。他補充,新股是許多散戶首次接觸港股的途徑,若其IPO份額減少,恐損害港股流動性及日常交投。
一名不願具名的券商高層透露,在FINI機制下,部分券商已放棄孖展息收入,轉而依靠新股申購手續費、中籤時1%經紀費及交易費等維持收益。他坦言,若新措施實施,熱門新股更難中籤,散戶分貨減少,將進一步壓縮中小型券商的生存空間。
港保薦人協會:應調高回撥機制超購倍數門檻 陳翊庭:現行機制與市場結構不匹配
代表小型投行的香港保薦人主管協會創會會長鄧澔暐建議,港交所應調高回撥機制的超購倍數門檻,以平衡機構與散戶利益。他認為,FINI機制催生了新股「超購潮」,壓縮了機構投資者的分配,形成「先天性缺陷」。
證券商協會副主席周揚泰則坦言,協會成員對此議題未有統一看法,「若業界生意以散戶為主,可能會反對;若主力做配售,則可能支持」。據介紹,協會成員包括輝立、凱基、興證國際 (06058) 、民銀資本等券商,會員逾3000人。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早前撰文指出,散戶佔港股成交比例已由上世紀訂立回撥機制時的逾半降至不足15%,現行機制與市場結構不匹配。她強調,參與建簿配售的機構投資者是新股的關鍵「砍價者」,更高的參與度對其他投資者有利。
瑞銀:散戶拋售新股獲利、終由機構接貨 高盛:現行機制扭曲新股價格
瑞銀全球投資銀行副主席及亞洲企業客戶部聯席主管李鎮國指出,自香港2023年引入FINI機制後,券商向散戶提供高倍數孖展槓桿,導致熱門新股更易觸發回撥機制。他進一步解釋,散戶獲配新股後往往短期拋售以獲利,最終由機構投資者接貨,形成市場結構性問題。
他補充,IPO定價主要取決於機構投資者,提高認購比例可確保新股價格更穩固,有助市場交易和穩定性。
高盛亞洲(日本除外)股票資本市場聯席主管王亞軍亦表示,現行回撥機制不受機構投資者歡迎,並扭曲新股價格。他以近期新股為例,當零售投資者獲分配5成股份、基石投資者取貨逾3成時,超購數十倍的機構只能瓜分餘下的一成多股份,「每家機構花大量時間研究,卻只能分到1、200萬美元」。相比之下,散戶對價格敏感度較低,發行人定價「定在天上都可以」。
王亞軍認為,若港交所的方案能夠落實,包括降低最低發行規模,整體香港新股市場表現將有所改善。他解釋,發行人不用為了滿足最低發行規模而強行集資超出所需資金,新股價格能更好反映供求,但新股集資額可能因此降低。






追蹤新股消息,可瀏覽【新股IPO】